“教师必须真正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学校最缺乏的不是课堂操作技术,而是人心的归向——教师观念能否转变,几乎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为了打开教师的心结,学校决定组织大家到全国课改名校去“看一看”。今天我们初一年级组所有老师来到了景泰四中。当年,景泰四中先后两次组织大批教师前往外面听课学习。至此,几乎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亲身体验了“别人的精彩”。为巩固学习成果,学校编辑印发学习资料,举行了“师徒结对”、“性别互补”、“科目搭配”的“一帮一青蓝”工程,同时邀请外校专家来学校亲自把脉诊断,进行课堂实操技术培训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导学案,先学后导,上课讲话不超过20分钟,将教室后面的“园地”变为“黑板”,必须让学生展示交流。四中人受此影响,更是坚定了前进的方向:将课改进行到底!他们说:“当我们无法改变教育大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我们的课堂这个小环境,来实现教育的主张;当周围整体的改革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只有自我的坚持,才可能突破难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是他们的课改誓言,也是他们最终走向成功的理念基础。如果说许多人在课改前期尚处于“被逼着走”的状态,那么,在课改日益深入的后来,他们都在不自觉中将课改内化成了自己的主动行为。尤其对于教师而言,随着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开展,他们也真正意识到了“教”与“学”的深层关系,从而打开了教学的另一扇窗。“以前有很多疑惑,每次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大多数学生都点头表示没有问题。但每到检测的时候,总有些上课‘听懂’的学生把题目做错。”九年级语文教师王健行说,“事实上,自高效课堂模式实施以来,类似的问题已经较少出现了。学生们通过自己思索与讨论总结的知识点,远远比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更有效,也更深刻。”当然,所有的理念都必须依靠相应的行动抓手来落实。紧密围绕课改的核心内容,景泰四中从小组建设、导学案编制、课堂评价、精细管理四个维度出发,立体式地推进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如果说导学案的编制和学校的精细管理还算“中规中矩”的话,那么学校的小组建设与课堂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成功开展的基石。在学校看来,小组能否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小组长的能力。为此,他们对班委会成员、小组长、学科组长展开培训,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按照“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从作业、课堂发言、课堂检测、组内成员学习进步、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小组进行评价。集体荣誉感催动每一名组员“为组争光”,小组内经常展开的讨论与合作,也让这些“小大人儿”们渐渐变得能说会道,思维方式变得更为开放。在借鉴名校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也开始摸索自己的模式。各科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起承转合形式上创造了一些各自的模式,如数学的“4521”模式,理化生的“2431”模式,政治课的“三段五段”模式等。为此,他们学校最终确定以不同科目的课堂评价方式代替模式,即学校提出课堂评价的基本要求,让各科教师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方面,依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讨论出各科的课堂评价办法。经学校统一审核后,再去评价教师的课堂。这样既破解了模式的困扰,又能使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自觉把握和遵守相关要求。因为评价办法是教师自己制定的,所以在运用中,他们感到很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行动便有了动力。“把握‘学、导、练、测’这样一个整体框架,依据不同的课,灵活运用模式,我们的评价基本围绕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状态展开,不会死抠环节。”在导学案编制上,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出优案—彰显个性出特色—学习材料尽其用”三大环节,为学生打造了有效学习的“路线图”与“指南针”,深受师生欢迎。在管理上,学校树立了“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学生做得不到位,一定是教师没用心;教师不努力,一定是中层没管理;中层不出色,一定是校长没思路。通过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和班级管理体系,他们力图使每个管理者建立起一种做事精益求精的良好心态。“四轮驱动的联合发力,使得我们的高效课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