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学校教学常规日活动之小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四月份,我在参与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时,遇到了一个这样的案例:一所学校的一名年青教师个性张扬,颇有自己的主张,看到其课堂教学生动,教学效果不错,学生问卷调查受喜爱程度高,但是发现他使用旧备课本,不写反思,少有二次备课痕迹,学生作业也没有工整的练习本以供检查,按照学校检查的量化表打分很低。而另有一名中年教师做事很认真,全部是手写备课教案,上面圈画勾点以及反思齐全,但进课堂听课,教学效率偏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也不如前者。在评课时,评委意见出现了分歧:一方认为,按“以生为本,以效为先”的原则判断,前者优与后者,前者应评为优等;另一方则认为,高境界的管理是制度化管理,前者的做法虽然效果不错但属于个案,可以特例特办评为优等,不过从管理的角度看,对于教师群体而言不具备普遍性;后者按照教学常规规范化而工作,虽然暂时存在不足,但只要适当指导,有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优秀指日可待,因此,无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管理导向的角度出发,后者都应该评为优等。从以上案例中来看,双方观点似乎都在理,又似乎都存在缺陷。细细斟酌,引发了我对管理制度的一些思考。第一:设计管理制度要整合考虑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第二:执行管理制度要融合严格执行与观察研究两种视角;第三:优化管理制度最终需向深化服务意识求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