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详细指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5、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1/6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5)朗读前两句:①学生自由读。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③同学间互相评读。④想象画面朗读。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7)教师激情引读。(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2/6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七、板书设计出塞秦人但不汉未使教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教学重、难点: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屏幕出示):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范读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3/64、(大屏幕出示)过渡:85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