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宾县三中政治教师:赵爱新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惟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措施、新型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2、难点: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协调发展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设计】:导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来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分钟)讲授新课: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呢?(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板书)1、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板书)(5分钟)我们先来看两则材料(多媒体展示)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这15年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中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来获得的,同时也是间接的牺牲我们后代人的利益获得的!GDP不能衡量一切!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惟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片面的。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没有发展的增长就是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没有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怎么办呢?(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先来看一下科学发展观的含义。2、科学发展观(板书)(15分钟)(1)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2)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板书)以人为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强调的是以人为根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根本呢?人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