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4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纲原文学案1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从考查内容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森林、湿地等的生态效应,以及某一区域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发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考向分析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出现,以综合题居多。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结合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图表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2)以我国或世界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3)结合我国重大资源分布和消费情况变化图,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考查点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查点二区域资源开发栏目索引悟真题析考点对点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查点一悟真题考向一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及成因(2013·海南地理)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解析第1题,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增多;为扩大耕地面积而排水造田致使湖泊数量、面积减少。C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2题,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的功能,但不是用来净化城市污水的,所以不能增强城市排污能力;湿地可以减小城市气温年较差。B3.(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故选D,不选A、B、C。答案D悟真题考向二区域生态问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4.(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解析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解析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解析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答案(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解析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