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的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3、学习课文表达顺序,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三)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为备课的一个难点。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3、学习课文表达顺序,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猜谜语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猜一个节日)2、回忆过春节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老师和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关于春节的一些资料。)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揭题读题。13、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积累优美四字词语。3)了解写作的顺序,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4)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设计意图:用猜谜语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纲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自然段序号标出来,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并与同桌交流。2、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反馈检查:1、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醋”的左边不要少一横;“轿”左下是提不是横;“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2、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3、读出你积累的优美词语。4、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①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腊月、初旬、腊八粥、元宵。②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陌生词语的理解:空竹、逛天桥、残灯末庙5、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忙乱、热闹、喜庆、团圆【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查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发挥同伴助学的作用,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一)出示自学提纲1、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2、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的左边。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旬至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2(二)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①顺序: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②习俗:熬腊八粥、买杂拌、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