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留痕,为时代发声主题演讲稿为时代高歌为改革添彩蓦然回首,光阴荏苒,今年已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十年里,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溅起的一朵浪花,而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却为历史的长河腾起了一朵五彩缤纷的礼花。在这色彩纷呈的时代里,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享受者,我在不断拷问自己为改革开放做了什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中国首次将对外的援建性工程转向商业性进入国际市场,我有幸作为一名中建工人赴中东地区为祖国创外汇。已遭几十年思想禁锢的中国终于打开了那扇沉重的大门,中国的塔臂终于伸向了世界。轰隆隆的国门开启声,震撼了世界。我们伸出的不仅仅是塔臂,而是中国人的志气和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在这沸腾的时代,困惑、迷惘及无可适从,停滞、观望和退却等思想构成了阻碍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境界的拦路虎。因而,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是改革开放能够顺利实施的首要任务。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不能用一个文件来改变他,必须依靠文化的渗透、文化的启迪来解放人们的思想,必须通过反思左倾路线给人们思想、身心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所以便涌现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构成了“文革”后文学的主流,所以,一批追随“伤痕文学”的戏剧、影视也都集结登场,构成了中国文学及艺术悲怆的韵味和仇视的心态。作为一个业余剧作家,我情不自禁地拎起了笔杆,记录了这个时代,便有了电影剧本《伸出国界的塔臂》。该剧推出后,立刻受到建设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重视,而且被列入拍摄计划。正像邵剑飞撰写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评论中所说:“中国的塔臂,迎着惊涛骇浪,漂洋过海,伸出来了,‘傲向苍穹’。这伸出的不仅仅是中国不逊于人的现代化建筑技术,而是伸出了中国人民现代竞争意识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第1页共5页的志气和能力。”可是这一折射时代思想内涵的作品,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取向还在被左倾思潮所左右,旧的规章制度依然束缚着人们呐喊的分贝和奔跑的速度,发展的天平倾斜到经济建设方面,这部鼓励人们思想解放,讴歌中国改革初期第一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电影又半途夭折,文学剧本在《工人文艺》上连载。由于忽视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特别是人们对思想解放的内涵和“度”都存在着认识的差别,正因如此,在八十年代中末期,文化艺术似乎沉寂了许多。文化的沉寂,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波动,更会使改革发展出现反复和引起社会的动荡。如何把文化提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是每一个政治家和文化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社会责任。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保证。所以,先进的文化必然带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体现先进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在九十年代初,自己想写一部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主旋律作品。写什么好呢。自己是一名建筑工人,对建筑工人情有独钟,对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深有体会,他们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代表华夏文明的长城、紫禁城、大雁塔、钟楼、鼓楼,这些凝固的乐章哪一件不是用建筑工人的心血凝成的。记得在采访建设部部长张恩树时他说的几句话:“你们艺术家只知道高楼大厦住着舒服,不知道歌颂我们千千万万建筑工人,解放四十多年了,还没有一部反映我们建筑工人的文艺作品……”部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震撼了我,更坚定了把建筑工人推上舞台的决心。为了展现建筑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我饭后工余,带着对建筑工人的浓浓情感和尊敬,创作出了舞台剧《臂塔圆舞曲》。该剧立刻受到省戏曲研究院的重视,在省戏曲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该剧在1993年隆重推出,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把建筑工人推上舞台的戏剧作品,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戏剧舞台反映工业题材的先河。正像陕西日报刊载的文章《建筑工人的颂歌》中所说:“作品蕴含着建筑工人的艰辛和第2页共5页汗水,凝结着文艺工作者的才思和智慧,满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