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第七单元古诗二首中收录的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极其朴实的叙述性语言客观描述,但却塑造出了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柱拐杖、孤苦无依的老兵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能会对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体会不到位,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来体会诗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发展,我期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同时收获情感的熏陶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战争的理性思考。设计理念诗歌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是语文的源头。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浸润国学,徜徉诗海,汲取古典文学之精髓,继承和发扬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本着立足传统,突破创新,追求实效,发展学生的总体思路,力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全力构建平等、尊重、合作的对话式课堂,关注学情,顺学而导,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得相应的发展。注重学法指导,在实现授人以渔这一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本设计坚持树立整合意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教学策略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象悟情。教学环境及资源配置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5分钟)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2.导入:回顾一段古代战争的场面。(播放视频)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刀和弓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一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汉代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听听一位深受战乱之苦的老兵的悲吟吧——《十五从军征》。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后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二、纵情吟诵,了解诗意酝酿情(10分钟)1、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采用最擅长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僻的音、形、义。3、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情味的,对比读两组词语,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带着读词语的感觉再读读诗吧,读出诗的韵味来。5、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配乐读诗。评价:读的字正腔圆,顺利的跨上了第一个台阶。6、全班齐读。7、诗读了好几遍了,诗的大概意思你理解了吗?有什么明白诗意的好方法吗?8、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课文的插图,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