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期的护理Page2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的定义熟悉起搏器的组成,原理掌握运用起搏器的术前术后的护理Page3人工心脏起搏: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简称起搏器。它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主要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目的。Page4•组成:主要两部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原理: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使心肌细胞收缩而兴奋,并通过细胞间的缝隙式闰盘连接向周围心肌扩散传布,导致整个心房和心室兴奋和收缩。需要强调:心脏必须在具备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时人工心脏起搏才能发挥作用。Page52012-7-17-6-解解解放放放军军军总总总医医医院院院心心心血血血管管管外外外科科科PLAGeneralPLAGeneralPLAGeneralHHHospitalCardiovascularSurgeryospitalCardiovascularSurgeryospitalCardiovascularSurgery起搏器的工作原理起搏器的工作原理起搏器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起搏电极导线向心脏发出微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帮助改善心动过缓的症状,以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Page6起搏器的类型单腔起搏器:VVI(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和AAI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右心房);双腔起搏器: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三腔起搏器: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右房+双室三腔起搏器治疗心力衰竭Page7Page8永久性起搏器适应症顽固性心衰快速型心律失常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迷走神经性晕厥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充血性心衰患者Page9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注意事项、消除紧张,检查家属是否签定知情同意书;2、双侧部胸部备皮,上至下颌,下至乳头,颈部至斜方肌前缘,胸部至腋后线及肩,包括腋下;3、遵医嘱做好药物试验;4、辅助检查:完善各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等;5、测量生命体征,排空大小便,训练病人平卧床上大小便;6、备好急救物品:心电监护机、氧气、急救车;Page10术后护理1、做12导联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测72小时,监测起搏和感知功能2、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3、监测脉搏、心率、心律、心电变化及病人自觉症状,及时发现有无电极导线移位或起搏器感知障碍。4、伤口护理:加压包扎8-12小时,重点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每天换药,注意观察伤口颜色、温度,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症状,一般术后7天拆线。5、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防伤口感染及全身感染。6、指导病人避免咳嗽的方法,如用舌尖顶上颚;确实要咳嗽,应用手轻轻捂住伤口,预防伤口出血及电极脱位。Page117、体位与活动:术后24h内绝对平卧,限制术侧上肢的活动,防止电极移位,但老年病人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防止静脉血栓,运动强度适宜。8、患者若出现胸闷、头晕、脉压大,考虑起搏器性能异常。9、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营养丰富的饮食可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粗纤维饮食可预防便秘。禁食产气、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床上大便用力过猛,使电极脱位,可使用开塞露、灌肠给予解决。10、观察术后并发症:囊袋感染、心肌穿孔、心包填塞等。Page12起搏器工作状况的观察: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仔细观察心脏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继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床旁备电复律器。术后应进行心电监护24~72h,结合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起搏器安置后的工作状况。①有起搏信号但其后无心电信号,提示心内膜水肿,有导致起搏阈值升高的可能。②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极固定不良、移位。③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未按所需设定,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Page13④若出现起搏频率奔放,是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突然增速而引起加速型心动过速,如引发室颤可致患者死亡。⑤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减低、心悸、头晕、头胀痛、血管搏动。一旦发生上述问题,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安装Page14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