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演讲稿做个有意思的人心理导读。我们身边总有一两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有各种兴趣并长期为之实践,对于旅行有着说走就走的勇气。相比之下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如此暗淡无光。与其羡慕,不如自己就做一个有意思的人。与几位好友们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有意思”。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有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从事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车司机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到过,“你这个人真没意思,真无聊。”(youaresoboring。)想必这是批评一个人最狠的一句话了。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当年采访克林顿的时候,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和他那本自传一样,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断定是真心话。当我问及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时,他说:“afteralltheseyears,wearestillverymuchinterestedineachother.”(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彼此仍然还非常感兴趣。)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还是要看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少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第1页共4页当有意思的人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许也应该是这样。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中国来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干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或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中国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中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元的高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英国连读带玩了两年。而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或找父母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这样的选择,只会帮助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自己该有的朝气和勇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我们是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当然,地产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中国的gdp也能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做有意思的事我们的年轻人,考不考大学,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找什么工作,很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家人、学校,甚至是社会在替我们选择。搞得自己最后也不知道究竟喜欢什么,究竟对什么真的感兴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有意第2页共4页思的事。今天,听到的对人的评价也更多的是他是个富人,还是个穷人,是个有背景的人,还是个没背景的人。大家的兴奋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财富和地位上,很少去真正感受一个人的精彩之处。在国外的时候,国内有些熟人电话问候,常常是没几句话,就主动提起他又在哪里买了什么房子,或是又把自己的“座驾”换成了更豪华的名车。我为他们找不到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