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报告序言:我校组建4年来,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教学的抓手是推行课堂任务单。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设置课堂任务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效度地发挥课堂任务单导学的效能,从而形成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模式。也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观课、议课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一)、研究背景:教务处在课堂调研时发现,教师只顾自己讲,不关注学生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华师大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夏志芳,对我校课堂教学诊断后提出:课堂上必须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问,其有效措施是全面推进课堂学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适合门功课教学。课堂任务单使用的这几年里,语文教师觉得课堂任务单难操作,使用时感觉课堂时间来不及,还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课例主题:语文课堂任务单使用的有效性《猫》课例研究(三)、观察点和分工:分组观察点观察点解读小组一(七年级文组)1、目标具体化,设计任务单位备课环节,看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夫,表述目标的有力,根据材料和学生实际确定文本目标,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2、老师创设情景,恰当使用任务单上课环节,看教师教学的素养,教学组织是否精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任务单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3、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用课堂任务单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更要提升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应该有全面的互动。这个互动模式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二(八年级语文组)4、课堂环节的有效性上课环节,看教师设计的流程,任务单设备的梯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依“朗读”“理解”“品味”“感悟”四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清作品内容、口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5、任务单的可操作性任务单串联整节课的始末,适时运用,教师布置要清楚,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四、课例研究式和步骤1、研究形式:三实践两反思2、研究说明:3、研究课文:七(下)《猫》4、研究准备:课例组成员阅读《猫》,先自行解读。执教人围绕主题解读文本,提炼目标,设备任务单。5、时间安排活动内容时间安排参与者主持人第一次课3月23日授课者与专家交流,录像课,教师第一次观课、议课课前会议4月3日第一节七、八年级语文教师参与,观察点的分工第二次课4月3日第二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最后议课4月3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第三次课4月6日第一节全体语文教师参加听课课后议课4月7日第二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资料整理4月9日第三、四节七、八年级语文老师参与研究报告4月9日下午全体语文教师参与,形成任务单模式和观点课例研修过程:一、解读文本.筛选目标:《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现代散文,作者是新文化倡导者之一郑振铎先生。本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入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当我读完《猫》后,潜意识里把它当作散文。文本反映的生活也不复杂,只是记写了家养“三只猫”的生活片段。初看《猫》,语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作品的行文脉络就能发现其实作家很讲究写作技法,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充分体现散文“行散神不散”的特点。比如“三只猫”,其中“黄色小猫”和“花白猫”都很活泼、很可爱,但详略安排不完全相同:而且根据“这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夏活泼”一句话来看,第二只猫带给“我和家人”的“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来得更加强烈与鲜明。然而“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我”在养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悲剧意味,所以,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无论从来历还是丑陋和肥壮的外表以及时时表现得非常“忧郁”和“懒情”的性情,都表明它在“我家”的地位都不如前两只猫。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