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0语文调研联考(1)何时可掇/越陌度阡(2)廉君宣恶言/恐惧殊甚(3)岩扉松径长寂寥(1)“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令人联想起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1分)【答案】花自飘零水自流(1分,必须七字全对)(2)诗歌第一句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请你根据诗意用语言描绘出来。(3分)【答案示例】在暮色迷茫中,送别的人已陆续散去,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或:猿猴哀啼,客人散尽,暮色冥冥,江水茫茫,唯有诗人独立江头,目送孤舟远去。)(“猿啼客散”1分,“暮江头”1分,描绘语言1分)(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就其中一种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答案1】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1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1分),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1分)。【答案2】对比的手法(1分),以“青山万里”与“一孤舟”对比(1分),突出裴郎中旅途的孤寂(1分),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1分)【答案3】衬托(烘托)的手法(1分),以“青山万里”之广远来衬托(或烘托)“一孤舟”之孤寂(1分),突出裴郎中旅途的孤寂(1分),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1分)。15.鲁迅在《祝福》中把“一九二四年二月”写成“旧历的年底”,本文开头“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十六年是指民国计年法,这样写突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了特殊的时间,渲染了紧张氛围(2分);同时也突出了作者对“父亲和姊姊的遭难”的悲愤铭记于心。(2分)16.试分析第一段中“我一进去,就像埋在话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一句的表达艺术及含意。(5分)【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阴黯的,潮霉的屋子”比喻为“话的墓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终日不见天日,整天悲愤无语的情形,(1分)刻画了流亡生活中形单影只的主人公形象,(1分)表现了死寂的氛围,(1分)表达了对父亲和姊姊的遭难的悲伤和愤慨之情。(1分)17.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1.描写了风雨交加的阴寒天气,为人物搭建了活动的背景;2.象征着黑暗的现实,烘托了阴森恐怖的氛围;3.促进了作者情感的变化;4.体现了本文“与风雨黑暗搏斗,追寻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争取革命的胜利”的思想主题。(答一点给2分,答对3点即可)18.文中三次提到“父亲和姊姊临难”,请分析紧接在画线句子后面的叙述或描写,分别概括作者的心路变化历程。(6分)【参考答案】心路变化历程是: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而悲伤和愤慨——在黑暗阴森的长夜里恐惧与迷茫(犹豫与彷徨)——坚定信念,提起勇气,决定离开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去追寻和开拓新的光明的革命路道。(答一点给2分)(1)小说开篇的场景描写主要有什么功能?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营造一种温馨美好的意境(或渲染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2分),烘托挥手的女人的美好形象(2分),也烘托火车司机美好的心境(2分)。(2)这一短篇小说题为《远与近》,节选内容写的是“远”。请发挥你的想象和创造力,续写一段“近”。要求:(1)情节符合逻辑(2)语言流畅、形象、生动。150字左右。(6分)【答案示例1】司机走下火车,寻找到了那个小镇,也终于站到了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面容消瘦而生硬的女人站到了他的面前,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顿时,那种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答案示例2】司机准备了一束鲜花,打算送给这对阳光的母女。房前,一切依然如故,橡树下码放着整整齐齐的劈柴。他轻轻地敲门,一位瘸腿的姑娘微笑着把他让进屋内。拥挤的房间,木床上躺着一位干瘦的病者,一动不动。姑娘走过来,依然微笑:“伯伯,您是?真不好意思,十年前,车祸,我爸还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