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宁显荣寒假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他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讲述了许多令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1、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可能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缘故,我特别喜欢关于语文课改的章节。李老师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的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成长了一颗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2、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道理失败!”改革中他发现,一些课堂中充斥“假问题”以求热闹,却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行为,只顾及花哨的表面的形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不健康的,正因为他有了这一发现,才有了他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关于他的学生观思考1、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读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灵的震撼非常强烈。那个一块小小的手表,一个叫葛兰的孩子,成了李校长心中永远的遗憾。作为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们谁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总让我们左右为难:如果揪出“小偷”无疑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杀鸡做猴的作用,但是这样做又担心会伤害孩子及家长的自尊心,况且很多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意识到“偷”的严重性;任其不管又没办法对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风气。怎么办呢?“我想教育出一个诚实的葛兰,但却没有成功,慢慢的我明白了,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李希贵校长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正如李希贵老师说的: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2、教师心中比应该有“坏孩子”。教师心中不应该有“坏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能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位高一男生,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偷窥。这样的行为,按照常规肯定被认为问题严重。但是,李希贵老师没有轻易给学生作出结论,没有盲目批评教育,而是从关注学生心灵出发,实施了保密、充实校园生活、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安排优秀教师和他们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危险的河流。这个案例正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多么朴实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