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律己培桃育李(演讲稿)修身律己培桃育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今天也借此演讲的机会,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我是来自XX县区四中的第×号选手扈丁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修身律己,培桃育李》。在大巴山深处的“红叶之乡”——XX县区的一个偏僻村子里,住着一位四方皆知的老人,不仅因为他坎坷一世却始终坚强而执着,也因为他知天文、懂地理、精《易经》,更为他曾经倾心执教数十年。这位80岁的老人名叫——马俊良。他生于1931年,18岁时开始参工,一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是地主家的六少爷,但并非纨绔子弟,时代造就了他谨言慎行、荣辱不惊的心态;他爱好广泛,博览群书,且写得一手好字,至今周围有人婚丧嫁娶都离不了他的对联;他退休后,因为杰出的教学成绩又被返聘回学校,再次任教十余年,声音依然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且有力饱满""文革期间,他在村子里教书,那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差,饥荒中的学生们常常食不果腹,树皮、草根、观音土""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食物。公社把收回来的黄豆晾在学校厕所外边的木杆上,看见豆荚,学生们两眼放光,食堂的一碗汤汤水水早已满足不了他们成长的需要。为了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营养,马俊良老师开始打起了黄豆的主意。在每次上厕所的时候,他总会剥出好多的黄豆揣在打满补丁的口袋里,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晚上再悄悄炒熟了分给自己的学生。黄豆就着山泉,他说过那是他人生中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八十年代,村子里的人们生活还不富裕,孩子们上学还要交学杂费等。也许对城里的家庭来说,那些学杂费是微不足道第1页共4页的,可是对经济落后的山村地区的家庭,那无疑是笔天文数字。很多时候,马老师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面抽出一部分钱,用来资助学生上学,而他自己却舍不得添置一件衣物。据统计,他帮助过的学生多达几百人。那时,村子里到乡镇上还没有公路,每学期开学的时候,马老师就会走几十里的山路去中心学校背教材,书本是沉重的,但马老师的心却是甜甜的,他永远记得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有时候,书本不够时,他就让高年级的学生把用过的课本留给学弟学妹们用。在农村,专业的理发师可遇不可求。村里人剪头、剃头全都依靠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的游走剃头挑子。一次错过了,就只能等下一次。很多时候,孩子们总是因为上课错过了剃头挑子的到来,于是头发就变得越来越长。后来,马老师便让学生们一个一个来到自己的宿舍,他开始为学生剪起了头发。虽然比不上专业的剃头挑子剪得整齐,但理了头发的学生们却显得分外的精神。那个年代,山村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是比较单调的,课余生活没有城里孩子们丰富多彩。马老师又发挥特长,用他最擅长的二胡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他对二胡有特别的嗜好,算得上业余选手中的专业水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就因为他的二胡而变得丰富起来。从小生活在山村,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早已成为了马老师的本色。他是村子里唯一的老师,既是教职工,也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没有其他老师愿意到这穷乡僻壤来任教,所以全部的课程都落在了他的肩上。长期以来,马老师不得不进行复式班教学,甚至还曾经一人教过三个班,可他从没叫过苦和累,也从没要求调往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他曾经说。“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改变一个孩子的面貌,可能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面貌。”曾经他也有机会去城市,可是他放弃了,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他割舍不下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农村和大山人太多的不舍。他毅然待在了农村,而且还抱着“寓教于乐”的理念,确实让人起敬。但是要起敬的又何止马老师一个人呢。我想,哪些真正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第2页共4页并且坚守在农村的教师都应该受到尊敬。1991年,马老师该退休了。此时,一个新老师来顶替了他的工作。这时,学校已经有了六个年级,一个老师完全应付不过来。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师又主动提出:再教几年书,不能把娃娃们的教育耽误了。于是他又被返聘回学校。这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