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意图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陈少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编写的。本套教材已全部编出,并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在国家级和省级试验区实验。为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本课程属性和教学特点,有效使用教科书和开展教学活动,现在,对本套教材的设计理念、教材结构及一年级上册教材作一个简介;并对教师如何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一些建议,供教师参考。一、《品德与生活》教材的设计理念和基本特点(一)设计理念1.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在生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高度综合从内容看:将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手工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项教育内容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整合。从目标看:关注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重目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并在注重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各项教育内容和多重教育目标的综合。2.充分体现新教材的范例性新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不再是以“告诉”的方式,而是以范例的方式呈现出来,教材呈现的是一个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情景,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周边的生活情景去“感悟”。过去那种唯一、绝对的教材观念是不恰当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新教材的设计注重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二)教材的基本特点1.以时间和儿童成长的需要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本套教材以儿童的成长需要为主线,以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为线索,整体呈现儿童的生活,从而引发儿童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同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着重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的、儿童需要并乐于学习的内容,在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同时,也适当关注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需求。一年级上学期,突出入学教育,重点培养:追求上进,热爱学习和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结合“十一”进行认识和热爱祖国的教育;结合新年进行相关常识和民俗文化方面的教育。一年级下学期,以家庭活动为背景,进行有关爱父母长辈,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的教育;结合春季进行热爱和欣赏大自然的教育,结合换牙、夏季进行自护方面的教育。二年级上学期,围绕学校生活,进行爱集体,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欣赏自我和他人,以及意志品质教育;结合秋季进行教育。二年级下学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进行爱家乡、环境和生态意识的教育;结合“六一”和少先队建队,进行爱祖国和良好品德的教育等。2.突出养成教育的地位突出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民打下基础。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学习特点通过精心创设活动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又考虑现实状况,活动方法简便易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4.从教材的表现形式看,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教材以图的形式,用儿童的语言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本教科书为大开本(16开),五彩缤纷的画面配以少量的文字,“贝贝”小兔伴随“我”一起学习,成为学生的亲密的伙伴。采用的是儿童的语言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教材画面有利于儿童全面把握图象所表示的内容,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直接与教科书中的人物对话,与“贝贝”对话,鼓励质疑问难,充分运用教科书兼备的表征功能、构思功能、想象功能、审美功能和价值功能。5.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