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一陟一回顾潜心备课显深情——《囚蚁》文本解读与教学反思武汉市硚口区东方红小学熊燕一直认为,认真创作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充满灵性的也许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在自己的热切期盼中,在自己的潜心调教下,这个孩子始终会流淌着母亲的热情之血,去谱写自己的生命之歌。于是,从我的《囚蚁》诞生那一刻,她就注定了和我的血脉之亲,“风雨”中我教她勇敢执着,“泥泞”中我带她另辟蹊径,这个孩子也便有了自己的成长历程。2009年秋天,我校质量监控室继续贯彻区教育局“实施高效课堂,课堂作业当堂完成”的理念,决定在校内开展研讨活动,我成为了高段上课的人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时值秋叶飘落,我在灯下打开了语文书选择了《囚蚁》,我备课的惯例是自己首先在不看教参的情况下通读教材,看课文“写了什么”;再找到重难点,从字词入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最后从文章的人文性出发看课文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大脑里基本定稿后再研读教参,看自己和专家的理解是否有较大出入,如基本一致就落笔成文,否则再作修改。可能因为是新课文,我比以往更为谨慎,灯下初读数遍才下结论:课文通过写“我”因为喜爱蚂蚁而和妹妹两次囚蚁,结果是那些生命非死即逃,“我”终于明白“自由更可贵”。难点是理解句子“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我决定从兄妹两次囚蚁的做法和蚂蚁的反应入手突破难点,几个小时后,在瑟瑟秋风的伴随下,教案的初稿诞生了,大体思路如下,从“囚”入手,让学生找出全文能看出“囚”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舒适能叫“囚”吗?从而得出结论:身体禁锢对于动物来说就是“囚”。试教后我作了如下反思:1.从课题“囚蚁”入手,把握住“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以此为关键点辐射全文,起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2.课堂以感情为主线构筑流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中,感情成了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中浸润着感情,过程中流淌着感情,但教师渲染的成分过多。3.特别不足的是,对课文的感悟缺乏层层剥笋似的深入,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因为缺乏点的开凿显得浮华、浅薄。语文意识、语文味道反而被感性的激荡给稀释了。4.课堂作业实现了当堂完成,但是不知为什么,学生在“语段阅读”这一题中出现理解不到位、表述不清的问题。千里暮山重叠翠我脚高时他更高——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语文课最忌讳失去语文味变为思品课,不幸的是我做到了;语文课最忌讳教师“独领风骚”,不幸的是我也做到了。面对教案和课堂作业,再翻开文本时,原本我认为并不难以理解的课文在失败后顿显深涩。换课?“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说问题并不会因为课的内容变更而消失。这其间我一直在思考:同样的食材为什么在不同人的手下变身为不同风味的佳肴?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如厨师般烹饪出课堂的语文味?我们需要的调料和火候又是哪些?除了“囚”外,还应研哪些词?怎样研?课堂作业究竟在教学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学与作业怎样融合?与拓展怎样融合……思考是痛苦的,对一版教案的取舍是痛苦的。我发现越是深入研究,就越觉得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面对《囚蚁》,我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时甚至自嘲“这哪里是囚蚁,分明是囚自己!”混沌中我想起专家于漪的话“文质兼美的课文必有丰富的内涵,如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难以领悟其中的真谛。主线最好清晰一点,问题最好精简一点,不要让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在过多环节的转换中消耗掉。”似乎醍醐灌顶,再读文本,“囚”只是表象,何不抓住“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这个课文的精髓句子试试;再看《课堂作业》,不同的题型是否能按照其具体内容安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们“物尽其用”呢?基础题课前做,开课就检查;语段阅读题因为其内容是写兄妹俩在精神上关心蚂蚁,而蚂蚁却“惊惶不安”,将此题安排在分析完兄妹在行为上关心蚂蚁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做,起到提升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