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重点难点]1、戏剧冲突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2、通过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剧作家,他写过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和《北京人》,他的名字叫曹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五四以来的大量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二、检查预习1、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列出课文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三、戏剧常识介绍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人的歌舞技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到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的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要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幕和场:一幕,即启闭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一幕中可划分为若干小段落,每一小段落即为一场,它是戏剧中较小的单位。舞台说明:又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