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室制取氧气》一.教学设想这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知识点上是空白,因此本节课可从“建模”思想角度进行教与学。教师强调制取气体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教会学生从给定的信息中,选择合适的药品、方法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教材的安排是两课时,为提高课堂效果,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我调整了课本知识顺序。第一课时是制取氧气的的系统问题(即本节课),第二课时则是催化剂、分解反应、氧气的性质实验。实行目标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达成目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建模”教学目的。为今后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和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的不同;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其方案选择;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制氧气方案的比较、鉴别,学会选择最佳的原料、条件、原理、装置从而掌握上述三个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在观察制取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重点难点]重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室制气体两种类型的制气装置、排水集气装置、火柴、酒精灯、棉花、铁架台、烧杯、木条、镊子、药匙、高锰酸钾、氯酸钾、15%双氧水、氧化汞、二氧化锰。学生的分组实验: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排水集气装置、火柴、酒精灯、棉花、铁架台、木条、镊子、药匙、15%双氧水、二氧化锰。三.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空气中学习氧气用途时知道神七飞船上天,宇航员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氧气,上节课也见到老师带到教室的氧气,这些氧气是怎样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探究一:如何选择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节课老师带到教室的氧气是怎样来的?聚焦问题情景,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想法经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能生成氧气的物质很多,能否都用来做实验室制氧气的原料呢?下面老师提供材料,同学们自己来选择一下哪种较好。展示背景资料:空气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将空气冷冻液化,,根据沸点的不同(液态氮—196℃、液态氧—183℃)而先后分离高锰酸钾(KMno4)俗称灰锰氧或PP粉,紫黑色晶体,其溶液红色,是常用的消毒剂,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氯酸钾、(KClO3)白色晶体,熔点为368℃,400℃时分解放出氧气,若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受热很快分解而放出氧气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无色液体。家庭和医院用的消毒水就是其3%的溶液,它也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药房均有购,每100ml大约1.80元。常温下较浓的溶液会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与二氧化锰(MnO2)混合,会大大加快反应速度,迅速放出氧气(O2)。氧化汞(HgO)红色粉末,俗称三仙丹。加热到500℃时分解为汞蒸气和氧气。(汞蒸气有毒!)水(H2O)加热至1000℃高温或借助一定的电解设备。通以直流电(耗电量较大)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小组讨论、回答并说明原因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淘汰空气、氧化汞分解、电解水的方法,因为有毒;因为耗能多且麻烦。可以是:分解双氧水即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通过讨论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问:指出选择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料是有一定原则的,是哪些呢?在刚才选择的基础上互动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得出教师小结:归纳总结,同时展示:药品的选择1、必须含有相关成分2、无毒无害没有污染3、节约能源价格便宜4、装置简便易于操作5、易于反应常温更好教会学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料选择及其原则;掌握由特殊事例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物质制取方案的选择原则:原料、条件的最佳经济效益原则;过程、方法的最简便易行原则;原料、过程、产品的绿色环保原则。教给三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