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语文版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124至127页“清明节的由来”。教材与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晋文公为报答介子推的好处,封他做个大官,介子推不肯做官,背着老母亲躲到了山里。晋文公找不到他,就用烧山的办法使他走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不见介子推出来。后来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死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于是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位寒食节,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用烟火烧饭,以表示对戒子推地悼念。第二年晋文公又把那棵死而复生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表达了介子推的爱国思想,晋文公的勤政廉明和对介子推的怀念。本课地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体会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对话框,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感悟,认识到介子推对晋文公地希望,希望他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清明的国君。本篇课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是整个事件的每个情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和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阅读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2、引导学生在阅读读课文时,注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介子推所写的血书的含义。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昏、臣、邦、熄、葬、袖、坟、鞭;要求会写的字有:族、昏、臣、偷、割、狼、咽、治、邦、君、派、荒、熄、坟;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头昏眼花、随臣、偷偷的、割下、狼吞虎咽、治国安邦、国君、荒山野岭、熄灭。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清明节的由来,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会介子推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崇高思想。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春秋五霸晋文公的简介及相关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助古诗,导入新课。1、提问:有一首诗寄托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哀思,谁能朗诵给大家听一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2、揭示课题:那么清明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明节的由来》教师板书:清明节的由来3、谁能把你课下搜集到的与清明节有关的习俗和体育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呢?(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和体育活动。)【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引发学生以往的生活积累,既温故又引新知,何乐而不为?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产生好奇,这样一堂好课就有了好的开端,让学生搜集关于清明节的习俗资料,将课内与课外融合,然后汇报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读课文,用笔圈出要求会认的字并将其读熟。2、标清自然段,读通读顺读熟每一句话,了解课文大意。3、用波浪线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弄懂其意,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检查自学情况1、借助屏幕出示没有拼音的字,指名读。2、借助卡片认读生字、生词。3、开火车读每一自然段。4、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粗略知晓课文大意。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体会汉字特有的节奏美,在交流中体会如何成长,互相取长补短,学会如何正确评价他人。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1、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此段内容浅显,学生可以自己读一读,读完之后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读后将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解决。(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清明节是4月5日。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有“感人肺腑”“传统”等。【设计意图】此段为文章的略写部分,大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而明其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思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疑中思,疑中品,疑中学,疑中乐,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