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客观具体的评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王涛博士《规矩和爱》内容节选(前文略)在这里,我要探讨如何通过客观具体的表扬和批评来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意识。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多表扬,孩子就会变得积极自信,就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但是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完全支持这样的设想,单纯地提高表扬频率对孩子产生积极客观的自我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有所损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表扬的效果取决于为何表扬和如何表扬。首先,有效的表扬要建立在汉字真正付出努力的基础上。因为孩子付出了努力,他自己能感到自己配得上这样的表扬,心里很踏实。这样的表扬对增加孩子的自信有很大帮助。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判断孩子某个行为是否值得表扬时,应该考虑他们的年龄和实际能力。其次,表扬的内容要具体客观。同样是表扬孩子的绘画,读了下面两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A.妈妈:“宝宝画得真棒。”B.妈妈:“宝宝把这个小朋友的眼睫毛都画出来了,真仔细。”如果总是简单笼统地说:“你真棒”“真聪明”,对孩子的表扬会越来越没有力量。动不动就这样表扬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这样的表扬很廉价,甚至会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和表扬一样,批评也要考虑孩子行为的动机,需要就事论事。和笼统简单的表扬相应的是给孩子贴标签。下面两句话同样是批评孩子做错了数学,你读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A.爸爸:“又错了,你笨死了。”B.爸爸:“你好像已经第三次忘记进位了,是因为特别难吗?”如果你每天对孩子说20遍“你真棒”。孩子长大未必一定棒。但是你每天对孩子说20遍“你真笨”,孩子长大了就真的笨给你看。因为你这样贴标签式地批评孩子,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注意到自身具体的问题,而且会让孩子不知不觉接受你给他的品质能力贴上的负面标签,产生不客观的自我评价。以后碰到困难就会猥琐:“反正我很笨。”相反,具体客观的批评不仅可以引导孩子注意需要改进的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用情绪、用标签来批评孩子,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自尊的伤害。下面是几年前我目击的一个例子。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太早早黑了。当我路过上海一小区游乐场时,秋千滑梯上的孩子们都回家了。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手拉手边走边说着话。女孩大约6岁,话很多,而妈妈满脸严肃,一言不发。当女孩提出一个要求时,妈妈停下脚步突然开口了。孩子:“妈妈,明天我做完作业以后,你让我到这里来玩一会儿吧?”妈妈:“不要这样假惺惺的,想玩就直接说。说什么明天,说得这么可怜干吗?”看到孩子低下头不敢看她时,妈妈又冒出这样一句话:“想玩现在就去玩一会儿吧,以后不要真么假惺惺的。”女孩松开了拉着妈妈的小手,缓缓地走向秋千……我当时真想上去和这位妈妈讲几句,但又怕当着孩子的面说妈妈会伤害到孩子。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是否那天自己有不高兴的事情才这样对孩子说话。要知道你这样说话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虽然表面上你满足了孩子玩的需要,但是却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你为什么说你的女儿提这个要求是“假惺惺”呢?要知道你的孩子是多么渴望能在小区的游乐场上和小朋友玩,她能说“明天做完作业以后”再玩是多么不容易。这个年龄能有这样的自我克制是高清上的表现。你对孩子的有点感受这么愚钝,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说孩子“假惺惺”,想一想你被别人说“假惺惺”或者“虚伪”,你自己是什么感觉?这是给一个人的品质贴上负面的标签啊。既然自己不喜欢别别人这么说,为何要这么轻易地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些伤害的话呢?你每天这样说,这个孩子会“如你所愿”,真的能学会假惺惺和虚伪。这件事过去很久了,那个女孩在黑暗中缓缓走向秋千的背影时时还会浮现在我眼前,仿佛是在责备我那天没有上去和这位妈妈理论。现在我把这件往事写出来,但愿能对我们年轻的父母有些警示:我们要提高孩子的情商,先提高自己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