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韩信评传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韩信评传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议论、争吵关于韩信之死的种种猜测,韩信辉煌一生,最后却落得以谋反罪处死的下场,到底是何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很少有人会在意到韩信前半生的经历。他究竟凭着什么走到了那么显赫的位置,凭着什么成为了兵家的一个传奇。那么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我演讲的主题是——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板书)。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韩信的家世。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记》中对于韩信家世的书写太过简略了。我们可以对比着来看。留侯世家里,一上来就讲,“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xī)王,悼惠王。”可见张良实为韩国贵族的后代。而萧相国世家里也提到了萧何最初是中等官吏出身。但韩信呢。“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完了,什么父母祖辈姓甚名谁以何营生一概没有。是司马迁忘记写了吗。还是说他懒的写呢。我想都不是,而是因为司马迁真的不知道。可能有人会认为韩信出身乡土,地位卑贱,不值一提。那我就不服了呀。陈平一样也是出身卑微,但《陈丞相世家》里也有这么一句:“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难道司马迁搞区别对待。我想恐怕不会吧。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无法确定他的身份,才不敢随意下笔。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史记》窥知到一点点信息。首先,韩信是喜欢佩剑的。大家在学《淮阴侯列传》的时候可能觉得也没什么。但正是这个细节点出了一个秘密。韩信居然可以随身带着刀剑。他凭什么可以随身带刀剑。。要知道,在秦朝,刀剑管制可比现在严厉上百倍。拿根铁棍都能被说成是管制刀具,马上给你扭送到衙门去,一审二讯三拷打,签字画押关进大牢秋后问斩,绝对比某省电视台干得更加过分。可韩信凭啥第1页共4页呢。两种可能,要么是他对世界心灰意冷心想着我应该去死一死这样的暂时性急性精神障碍突发,要么是他确实就这么吊。我想,会相信前者的一定也是暂时急性精神障碍突发,毕竟那只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那么在秦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配带刀剑呢。贵族,或者至少得祖上是贵族。有些人可能有点将信将疑,说韩信怎么会是贵族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点,漂母饭信时,漂母对韩信是这样称呼的:王孙。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尊敬的称呼,岂是一个快饿死的乡下毛小子可以享有的。但仔细想想,司马迁又怎么能知道漂母当时对韩信说了什么。司马迁在这里运用了小说笔法,他心中的推断也认为韩信的身份并不卑贱,只是无法肯定。如果这样还不足以推断韩信的身份的话,我们还可以看第三点。韩信曾写过兵书三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简直是了不得啊。为什么呢。首先,韩信居然识字。一个平民百姓,会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吗。其次,他居然懂兵法。兵法可是比刀剑更能令秦朝政府寝食难安的东西,按照法律,只有从事武将职业的才能学习,那么韩信的兵法是从何而来。他一生戎马无一败绩,其军事理论师承何人。难不成还有一部《黄石公书后传》。种种不寻常的迹象可以推断到这样一个结果——韩信的祖辈,极有可能是军事贵族,而韩信正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司马迁也无法肯定,只能含糊地暗示。但至少可以认定的是,韩信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的父母。《淮阴侯列传》通篇只是简单提及了韩信的母亲,我们因而能知道他的母亲早在他少年时便离世了。而他的父亲极有可能是在他懂事之前就已经离世,甚至有可能韩信是他父亲的遗腹子。当然,如果你们要往其他方向想我也不拦着,毕竟我深知你们的本性。这就是促成韩信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首要前提——韩信是没落军事大贵族的后代,到韩信时,社会地位已经十分低下。韩信的前半生堪称屈辱。父辈只给他留下了贵族的地位,却无任何是在的遗产或立身的手段。韩信没有办法谋生,只能寄食于人。然而“人多斥之者“,更可见他已然举世无亲无故,第2页共4页遭人嫌弃。他彼时的处境,绝对不会比昨天包宸宇同学所讲的图灵大师好多少。但正是这种环境,在摧毁了他的自尊的同时,也唤醒了他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