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计中以逸待劳的运用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迫使敌人陷入困境,不主动进攻;通过消耗敌人的强势来助推我方的势力,最终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年龄段不同、错误的性质不同、出现错误的频率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要有所区别。以逸待劳,不是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置若罔闻、置之不理,更不是信马由缰、麻木不仁;而是用积极的态度,选择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努力引导孩子通过自我教育、环境教育来达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目的。以逸待劳的方法,通过适应于以下几种情况: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孩子是非观念比较清楚,自觉性较高,自尊心强。这样的孩子出现错误时,内疚感强烈,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强,弥补过失、改正错误的愿望强烈。如果父母以法官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将错误大白于天下,甚至撕破脸皮,义正词严,横眉冷对,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分散其注意力,抵消自责、自修、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那真的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了。放其一马,通过自省自制自立的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这就跟人们对待感冒的态度一样,如果一有头痛发热就吃重药、打点滴,表面上是迅速解决感冒症状的好办法,实际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症。长此以往,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自然会受到影响。如果调整作息、饮食等因素,通过调动自身免疫系统解决病情,对身体长久健康自然会更有益处。当然,这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体弱多病、并发症严重者断然要采取紧急措施。教育孩子岂不同理?初犯的错误或失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是在经过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犯了错,明确了错误的后果,产生后悔、懊恼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孩子的自我惩罚。只要发现孩子的悔改表现,大可不必揪住不放,大动干戈。屡教不改的孩子。既然你的教育已经丝毫不起作用了,你何必一条道走到黑呢?有些孩子长久形成一种习惯,不把自己的错误当成问题,甚至将犯错当成自我表现的一种资本。发展到这种状态的孩子,犯错甚至就是为引起家长、老师、同龄人的注意。他们应对别人批评教育与惩罚的经验异常丰富、心理素质非常过硬、自我调节的意识过分强烈、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驾轻就熟。家长“不以战”,他便找不到成功炫耀的资本,甚至会有所失落。“抡空拳”日久,自然会由无趣走到无力到无奈。等达到自我厌倦的程度,可能就会接近自省自悟的道路。以逸待劳只是教育的一种表面形式,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行事有度。要全面了解孩子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孩子要区别对待。圣人孔子教学生的故事令人叹服。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先生讲的仁义之理真是令人神往。我听到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就要实行吗?”孔子严肃地说:“当然不行!你有父母兄长在,应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和蔼地说:“这是当然,既然这样好的道理,为何不立即去实施呢?”同样的问题,因对象个性的差异,处理的方法自然要区别对待。要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负责。治病的目的是为了救人。批评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自然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长久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