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學-鹽度海水鹽度(salinity)是指一公斤海水裡含有之所有溶解物質的重量,但是根據此定義在實際測量上相當困難,因此在1978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教組織(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簡稱UNSECO)建議改以實用鹽度(practicalsalinity)來代替。實用鹽度的定義是指利用導電度的測量方法,在定溫下測得海水樣本與經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PhysicalScienceoftheOcean,簡稱IAPSO)認可之標準海水(standardseawater)的導電比,再透過UNESCO訂定之實用鹽度與導電比的相關公式,即可獲得海水的鹽度值,鹽度(S)與導電比(RT)之關係式如下。利用此方法測量到之實用鹽度單位一般以psu(practicalsalinityunit)或pss(practicalsalinityscale)表示。不過近年來已有朝向將實用鹽度轉換成絕對鹽度來表示的趨勢(Milleroetal.,2008)。0)bbbbbb(35)aaaaaa(0144.0b,7081.2a0636.0b,0261.7a0375.0b,0941.14a0066.0b,3851.25a0056.0b,1692.0a0005.0b,0080.0aRbRbRbRbRbb)15T(0162.0115TSSRaRaRaRaRaaS5432105432105544332211002/5T52T42/3T3T22/1T102/5T52T42/3T3T22/1T10T:指樣本量測時鹽度儀所設定的水浴溫度(℃)在開放性的海洋水體(openocean;泛指離開大陸棚區水深200公尺以上之海水)中,影響海水鹽度高低變化的因素,大致上是蒸發量與降雨量以及海洋內部海水的循環。全球海洋海水(不包括近岸、河口或是封閉至半封閉的海)的平均鹽度約為34.7psu,變化範圍約介於32~38psu之間。圖例是全球海洋表面年平均海水鹽度的空間分布情形,在中緯度海域海洋表面的鹽度有相對較高的情形,是由於在該緯度範圍內平均之蒸發量與降雨量的差異明顯高於其它海域的情形導致。全球海洋鹽度的氣候平均資料與分布圖可以查閱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內之國家海洋資料中心(NODC)網站(http://www.nodc.noaa.gov/)。台灣四周環海,東部海域海底地形陡峭,屬於開放性海洋水體,海水的化學特性與西北太洋類似,圖例即是台灣東部外海鹽度隨深度的變化實例,鹽度由淺至深的變化範圍約介於34~35之間。台灣四周海域海水鹽度的資料可以進一步查閱國家海洋資料庫網站(http://140.112.65.17/od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