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VIP免费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1/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2/2
1课题10游褒禅山记(教师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2、理清思路,背诵第3段。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3、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4、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任务:1、了解作品;2、了解作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找出疑难问题。二、预习自测: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与、、、、、、并称“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是“”。2、完成《阳光课堂》课前预习(一)(二)(五)(六)(七)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我的疑问是。教学案:一、检查预习案二、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各小组长把本组理解不了的字词句做上记号。三、各小组相互质疑,相互释疑。巩固案:一、完成《阳光课堂》上的P45课前新知预习(四)第二课时预习案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在下图上标出作者此次游览的景点,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并在文中找出依据。教学案:一、导语: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学习第一、二段:(1)点学生读一、二段。(2)请学生上讲台,画预习案上的景点方位图。并在文中找出依据。2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⑶第2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出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由第二段的游览经历得出第三段的什么观点?景观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出洞感受观点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其见愈奇为后文的议论张本(4)思考: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这正是本句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第三段“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三、学习第三段。(1)齐读此段。(2)思考:①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什么?“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求思”的深度和广度)②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性作用?试联系你所知道的人和事(古今中外不限),陈述你的观点。(学生分三个小组,分别阐述其中一个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三个条件:志(主观)、力(客观)、物(客观)“志”是指远大的志向,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司马迁从小就立志继承父业,要写一部史书,他研读古籍,游历名山大川,访问民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