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1/29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新课标)精神,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教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制定“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本意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等诸方面要求,结合我省现行教材及教学等实际情况,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上篇:必修课程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29一、概述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4学分,72课时。必修课程为全体高中学生必学内容,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二、具体内容(一)地理1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第1条的“内容标准”确定,并与现行教材必修一中的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表1:地理1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建议内容标准教学内容建议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运用资料,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3/292-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2.教学方式建议(1)以认识自然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教学中应贯穿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在地貌、大气、水循环、自然灾害等内容的学习中,应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地理课程教学指导意见4/29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常见自然灾害”等内容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地震体验馆等,开展针对某种自然灾害的避灾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热爱;在“地貌”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识别家乡的常见地貌等。(3)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利用地理视频、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模型,帮助学生在无法实地接触的条件下去认识真实的地理事物。例如:在“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