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神经调节_、_体液调节和_自身调节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_神经调节_。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反射,其结构基础是_反射弧_。3.反馈调节控制有_正反馈_和负反馈_两种类型。第二章细胞的功能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_可兴奋细胞兴奋_的标志。2.细胞膜上的通道主要可分为化学_门控通道、_电压_门控通道和_机械_门控通道。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可分为_单纯扩散_、_通道转运_、_载体转运_、_原发性主动转运_和_继发性主动转运_等5种。4.影响骨骼肌收缩活动的主要因素有_前负荷_、_后负荷_和_肌细胞收缩能力。5.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形式有_主动转运_和_被动转运_两种。62和O2等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内是通过_单纯扩散_转运形式进行的。7.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_增大_称超极化。8.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性增加。9.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被拉长状态的负荷称为_前负荷。10.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_阈强度,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_阈下刺激_。11.兴奋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_的能力,其能力大小与_阈强度_呈_反比_关系。12.在神经纤维上给予有效刺激,要产生一连串冲动,必须使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大于_绝对不应期_,如果刺激之间的间隔恰好等于_绝对不应期,则只能传送一次冲动。13.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初长度成_正比_,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最大张力,此时的前负荷称为_最适。_前负荷.14.当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即膜内负电位变小成为零的现象称为去极化。15.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6.由神经干记录到的动作电位通常是复合动作电位,其幅度取决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_数目_。故当刺激神经干时,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就_越大_。17.动作电位去极化过程中的内流属于膜转运方式中的_通道转运_。18.肌肉收缩是_细_肌丝向粗_肌丝滑行的结果。19.在静息状态下,膜对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静息电位又称K+的平衡电位。20.在锋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膜两侧还表现有缓慢的电位变化,先后称_负后电位和_正后电位。21.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兴奋部位与_未兴奋_部位之间产生的_局部电流_作用的结果。22.兴奋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_,其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23.肌肉在最适前负荷条件下,当进行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最大,如果进行无负荷收缩,产生的_收缩速度也最大。24.在骨骼肌细胞中,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的结构称三联管,它是骨骼肌_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关键部位。第三章血液1.机体正常的血浆渗透浓度约为300,血浆渗透压主要包括两部分: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2.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则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3.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五类,其中又以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最多,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4.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5.在凝血过程中起辅因子作用的凝血因子有Ⅲ、Ⅳ、Ⅴ、Ⅷ和高分子激肽原,在生成过程中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有Ⅱ、Ⅶ、Ⅸ、Ⅹ。除凝血因子Ⅲ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液中。6.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基本步骤。7.血凝过程中,根据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可分别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两种途径进行,前者的启动因子为Ⅻ,后者启动因子为Ⅲ。8.体内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9.机体的纤溶系统主要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10.临床上进行输血时,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它包括两部分:交叉配血主侧和交叉配血次侧,前者将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后者是将供血者的血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做配合试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