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卢森堡博士发现人们在日常的沟通中常常会指责他人、抱怨他人,或者用内疚来要挟他人。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思路当中总是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把事情分成对的和错的。这个基础的思路影响了我们的沟通方式,这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比如,当一个人向你发火,你首先会判断这件事是谁的错?自己错了还是他错了?怎样解释和反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上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第一种暴力【道德评判】道德评判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小崔你跟你男朋友约会,男朋友迟到了半小时,这个时候你很生气吗,很生气啊。“这个混蛋居然敢迟到半小时”因为迟到半小时,他就成了混蛋。混蛋两个字是不是道德的评判,这就是暴力的沟通。因为你迟到半小时,所以你的道德出问题了,你是个混蛋。很多人可能很难了解,这种我们平时随口一说的话,它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暴力,它是一个暴力的评价体系,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是经常会出现的。当你说他是混蛋的时候,如果说他真的有正当理由,他心里面气不气,他也很气呀,所以吵架就开始了。这种道德评判最初来自于什么地方?它来自于你在想这个人有没有伤害我。伤害我,他就是混蛋;没有伤害我,那就是好人。但是好坏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是黑白对立没有第三选择的第二种暴力【进行比较】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其实人类是非常讨厌被比较的,如果有人拿你去跟别人比较,你是非常不接受的,但是你又反过来想想,你有没有拿自己的亲人跟别人比,比如你看电视剧里的妻子多贤惠啊,丈夫多浪漫呀等等。你本身不接受被比较,但是你又会不自觉的拿身边的人去比较,去做这样一个评判。美国的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中提到:如果你想过上悲惨的生活,那就与别人做比较。第三种暴力【回避责任】我们经常会用到“不得不”或“真的不能”这样的一个短语。“你为什么不陪孩子?”“因为我有工作要做呀”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事情来做一个负责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为你负责,你是为自己负责。第四种暴力【强人所难】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你就会受到惩罚。比如说“你以后必须八点钟回家”,这句话其实是命令,不然的话我是会有惩罚的;“你必须每周陪我逛街一次”,这也是语言暴力,暴力的沟通方式就是你在命令他;孩子在家玩游戏■你会说"你能不能去学习别玩游戏了”,孩子没有顺从你,啪,你拔下插头。这些都是暴力的沟通方式。看了四种暴力的沟通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到底是什么?若用简短的文字来介绍非暴力沟通,就是四个步骤:【1•观察】说到观察,你说我们都会啊!“你看我看见了,你看我对面的同事,女的漂亮男的帅气。”这是观察吗,这不是观察,这是评判。我们在非暴力沟通学习这里面,观察■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的说出观察结果。观察的重点是不要去下定义。有一个印度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感受(指情绪而非想法,这往往是最不容易区分的地方)“我感到…”【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和价值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4•请求】:清楚的表达那些你希望的具体行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