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1一叶一世界第四课古代的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归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时期)2.奴隶社会──井田制井田制特点和实质:特点: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实质:国王的土地私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3、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各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鲁国“初税亩”:实质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秦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特点及演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历史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表现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一花一叶2一叶一世界税制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均田制内容: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意义: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瓦解: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屯田制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屯田制的实行有何意义?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但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二.重农抑商以下四则材料分别说明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一花一叶3一叶一世界材料一《管子·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材料二《商君书·垦令》①“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②“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③“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④“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末事(商业活动)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材料三洪武十四年(1381)还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材料四政府制定贬黜商人的政治社会地位的政策法令,包括不准商人人仕、限制商人的生活水平,把商业看成“奸伪之业”,把商人看成末等之民。1、概念: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