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明治维新时期的财政及产业发展这个本来是一篇不太成熟的作品。后来翻阅史料感觉还需补足。但是现在是急需写策论好能进领内。所以就将就点。还望见谅。目的:通过对日本财政改革的过程,以及因财政改革引发的延伸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描述,以说明以下问题。1,通过对日本财政改革的记叙说明近代日本财政制度的建立过程,由于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其背后是由一个近代化的财政制度所支持的。在考证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的时候,有必要说明近代日本的财政制度和货币制度。2,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的不是所谓民主制度。相反在其执政期间极不尊重民意。而且有大量的侵犯私有财产的行为,和以权谋私,擅自敛财,贪污受贿的行为,这些行为给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其生活痛苦不堪,以致暴动不断。(この文章は私の経済学の先生の愚かで小さいブタのために書く論文で、謹んでだから吾の師に敬意を申し上げます)1,太政官札和首次通胀明治维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开始就伴随着一系列混乱,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幕藩体制,幕府作为诸藩的首领。因为地盘最大而最有实力。然而之前的幕藩财政已经到达情况十分严重的地步,首先是自古代的产生的四公六民征税制[1]难以维持,由于各藩都在增加军备以应付彼此间的争端[要花掉每年50%乃至更高的收入在人手,即武士的俸禄上],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大炼钢铁,造炮造船造火车]。导致经费严重不足,因此不停压榨农民。[萨摩藩达到八公二民之多]导致农民大量破产。经过戊辰战争[2],维新军击败了幕军之后,虽然接受了幕府的地盘,但是幕府并不是一个中国式的中央政权,幕府只是一个藩国而已,只不过这个藩国实力最强。接管了幕府地盘的明治新政府实际上只能直接控制1/4强的土地和税收,而非全日本的土地和税收[3]。为了使日本团结成“一个国家”,需要大力推进“富国”的大量事业,这些事业造成了财政上的大量支出。而现实中这些“富国”事业大量赔钱,实际是贫国项目。不能给财政带来收入。此外,由于内战,政府和各地方大名都借了很多钱,整个日本的财政状况都是极其糟糕。[1]四公六民征税制:日本古代税制。征收实物[米]为税。方法是根据收获量,出产的产品分为10份,四份为税,交公。六份归农民自己保留。被称为四公六民征税制。[2]戊辰战争:即戊辰年[1868年]发生的日本倒幕战争,支持维新的军队与幕府军开战,结果幕府军被击败,其军事力量被消灭。明治维新由此开始。[3]由于明治政府初期征收实物税,因此政府财力仍以白米的收获数计算,当时政府只掌控约800万石白米的收获量。而全国总产量是3200万石。面对严重的财政困难,新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增发纸币,明治政府任命原福井藩藩士[4],殖产兴业一词的提出者由利公正[5]为主计挂。发行名为”太政官札”的不可兑换纸钞,面额有5种[10两,5两,1两,1分,1朱]。预备发行3250万两,实际总数达4800万两,向各藩、府县、商贾借出款额达1780万两。明治政府企图通过这种办法解决财政问题。但是由于准备金缺乏,发行的只能是依法强制推行的法币,而非有金银支撑的本币。由利的办法导致了急剧的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低下。更加糟糕的是,当时货币制度非常混乱,而太政官札被投入市场实际上加剧了这种货币混乱。货币混乱以及其引发的财政危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藩札问题,藩札是日本各藩独立发行的纸币,仅限本藩内使用。因为财力的限制,明治政府成立之初无力动用军力消灭这些诸侯。因此也无力取消藩札。这使得货币系统得不到统一。当时仅福井藩一藩就发行了26万两藩札。接下来是投机倒把现象严重,东日本长期以来使用金为本币,并且以金币的数目结算,西日本长期以银为本币,以重量来结算。而且两地之间度量衡不一。而且在国际上日本由于金银比价差异很大。[6]造成了币制倒挂。结果金币遭到不法兑换,大量流出国外,这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困难和流通的混乱。第三种情况是严重的伪币行为,当时由于制币技术不发达,成色不足或重量不足的金银币四处泛滥。而太政官札也遭到伪造。伪钞横行一时,太政官札信誉扫地。第四是因为戊辰战争中的沉重军费,政府向民间大量借贷。贷款的本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