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1.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3.脂多糖(LPS):指G菌脂质双层的外层及其向细胞外伸出的部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又称为G-菌的内毒素。4.*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抑制其合成,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5.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6.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7.中介体: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中介体的形成,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8.*质粒:指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9.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0.2u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10.鞭毛: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11.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12.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13.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的细菌。14.*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15.*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16.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17.*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18.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19.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20.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21.消毒:指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22.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23.清洁: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24.无菌与无菌操作:无菌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25.噬菌体:指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26.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27.*温和噬菌体:指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但噬菌体DNA随细菌基因组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也称溶原性噬菌体。28.噬斑: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宿主菌后形成的,称为噬斑。29.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30.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使宿主菌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生物学性状。31.*转化: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32.*接合:指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