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北街社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总结1以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为牵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XX省XX县区龙潭镇地处XX省中部、XX县区西郊,面积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0443人,耕地42649亩,山林43966亩,辖15个村(居委会,156个自然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实施以引领富民产业、引领村民自治、引领社会风尚、引领能人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工程,开展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发生了让群众看得见的可喜变化,村民从内心把党建引领工程称为“群众满意工程”。下面,就将我镇古丰自然村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发生的变化和工作体会总结汇报如下: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了结村民“想富不能富、盼富不会富”的心愿古丰村有村民45户157人,其中党员4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传统的种植业、粗放的养殖业、外出务工和零散的汽车运输业,村民的富裕程度并不很高。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700多元。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后,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立足自身实际,理清了增收思路,因地制宜搞了几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是西杂母牛养殖模式。村里适应牛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新建了西杂母牛养殖小区,成立了专业养牛合作社,一次性购进西杂母牛79头,有23户农户自愿加入到养牛合作社。第一批西杂母牛就已下仔16头,户平收益2000多元。全国肉牛协会会长在古丰参观时评价说:“我在龙潭古丰,才找到了以户为单位,养3—5头牛的养牛小区模式。”二是“土地银行”模式。为解决以前“有人没田种、有田无人种”的问题,我们在对村里的300亩农田进行园田化改造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实行了土地集中流转,有5户种粮大户与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使种田的可以大显身手,不种田的可以后顾无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拓宽第1页共4页了收入来源。一些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高兴地说:“把土地集中租赁给种田能手,田地不会抛荒,每亩一年还能得到300斤稻谷。田不荒,心就不慌,可以安心外出挣钱了。”三是平原造林模式。在现有林地基础上,采取阔叶林杂交、混交方式栽培毛竹157亩,达到“人平一亩竹”的目标,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可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三大发展模式的运行,加快了村民的致富步伐。到2010年底,村民人均收入达7800多元。二、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扭转“公益事业无人愿管、集体事务不愿沾边”的局面古丰村的新农村建设与其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一样,进行了拆建和“三清三改”,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但好景不长,由于群众的自觉性较差,环境卫生又回到了老样子,“墙上蜘蛛网,地上垃圾场,杂草门前生,猪牛随意放,污水到处流,新村变老样”。人人都说要管要改,就是没有人从自己做起。镇里也想了一些办法,但作用不大。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后,我们充分发挥“两组六会”(“两组”指党小组和村小组,“六会”指产业发展、民主理财、民生工程、文明新风、公益事业和娃娃理事会的作用,让集体的事情大家共同来管理,让集体的难题大家共同来解决,使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更高了。在“两组六会”的组织和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彻底整理了全村杂乱无章的广播、电话、供电线路,清理了房前屋后的杂草和乱堆乱放的杂物,平整了村庄周围的地面,栽上了树木,种上了花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为维护好村庄环境,坚持房前屋后每周一保洁、村庄周围每月一整治,使全村男女老少都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年春节,村里在外务工返乡的年青人都说:“许多城里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都没有我们村里干净,我们村真美。”三、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改变“村民公德意识不够强、村风民风不够纯”的状况在实施党建引领工程过程中,我们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一起抓,通过开展“八个一”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即:每日一播诵,自编“文明古丰三字歌”;每周一颂歌,播放革命歌曲;每旬一保洁,由娃娃理事会按“最清洁、第2页共4页清洁、不清洁”三个等次对各家各户整治状况进行评比;每月一升旗;每月一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