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刻板印象与归因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范丽恒2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二节偏见与歧视第三节归因及其理论第四节归因偏差3一、刻板印象的概念概念◘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特点◘僵化性◘广泛性◘无意识性4一、刻板印象的概念理论解释◘心理动力学——知觉者的动机投射◘社会文化倾向——社会环境与文化传承◘认知倾向——观念系统,图式作用◘节省认知资源◘偏见与歧视5二、刻板印象的形成类别化◘扩大组间差异,缩小组内差异◘减少他他差异,扩大他我差异•我总是与众不同的6第二节偏见与歧视一、概念界定◘偏见:•是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人、对事的态度◘歧视•是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人、对事的行为◘刻板印象、偏见、歧视三者比较7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影响因素)(一)情绪因素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如:困苦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外群体成为替罪羊的特征(Berkowitz,1962)•安全•可见性:目标群体的突出特征•陌生性•以前不喜欢某群体8(二)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成群结党,明分彼此-社会同一性理论(三)人格因素◘独裁主义人格(四)认知因素◘类别化,选择性信息加工9三、对偏见目标的研究(一)客观上的劣势◘造成心理上、经济上和生理上的损失(二)劣势群体的归因偏差◘劣势群体与优势群体的自尊水平没差异◘失败归因为偏见和歧视的存在10三、对偏见目标的研究(三)个体-群体歧视差异弱势个体报告个人歧视比群体歧视更少两种解释◘个体可能被激发否定个体歧视或将其最小化•尽力保持能够控制他们生活的感觉•否定个体歧视为没有坚决采取行动反对歧视者的行为提供合理化解释◘弱势个体可能会夸大群体歧视•报道的夸张与经历的真实;提高地位的证据11四、减少偏见和歧视社会性对策◘立法反对歧视◘父母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建立社会规范•促使人们遵从非歧视行为增进团体间的接触◘相同的地位,非正式的方式,合作的气氛12第三节归因及其理论一.归因的定义◘根据外部有关的线索、信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就是归因。即对某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外在觀察�內在特質的推論他為什麼這樣做?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嗎?13二.归因理论(一)Heider的朴素心理学观点◘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两种动机:•1.对周围环境一致性理解的需要•2.对周围环境控制的需要◘个体行为原因:1.外在因素2.个人因素14(二)Jones&Davis相应推断理论◘通过外显行为推测其内在动机与人格特质◘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倾向性)相应。◘他人行为归因的三个条件:•1.社会期望水平(socialdesirability)•2.不寻常结果效应(noncommoneffects)•3.行为的自由选择性(freedomofchoice)◘局限:•人们更加关注寻常的偶发行为,而非不寻常行为•合乎社会期望的行为也会被归因为个人特质15(三)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更为关心人们究竟是利用哪些信息做出归因的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归因时三种信息:◘1.一致性信息:主要针对行动者◘Consensusinformation不同人對同一個刺激的反應為何•一致性高,外在归因的可能性越大一致性低,内在归因的可靠性高162.区别性信息:主要针对刺激物◘Distinctivenessinformation同一個人對不同刺激的反應為何•区别性越高,外在归因可能性越大3.一贯性信息:针对情境◘Consistencyinformation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對同一個刺激的反應為何•一贯性反映的是稳定性的存在,与内外归因无关。反应无常的现象(一贯性低)往往是因临时突发的情境引起的。17信息维度高低一致性行动者外在归因内在归因区别性刺激物外在归因内在归因一贯性情境外在情境归因18三种信息的组合:行为信息归因类型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低高低行动者(人)高高高刺激物高低低刺激情境试对“A同学没来上社会心理学课”这一行为进行归因。19局限性:◘验证该模型的方法是值得怀疑的•先给出被试共变信息,事实上人们也许根本不考虑这些因素◘过高估计了普通人的思考能力◘忽视了其他信息加工过程存在的可能性20(四)Weiner的成败归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