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的思考与建议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校自2014年开始,以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立项方式,鼓励和组织学校党外知识分子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等,进行深入考察调研,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推动学校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力、凝聚力不断增强。2015年,围绕相关调研选题,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结合各自学术及工作背景,发挥所长,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发展等内容,积极申报调研课题6项,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部分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版现刊发部分课题项目组的调研成果,以飨读者。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创新性是学术的灵魂,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聘任、年度考核、岗位津贴发放、职称评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的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有利于增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队伍。目前,我校已于2013年分别出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成果奖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办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奖励统一方案(试行)》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办法》。毋庸置疑,这些科研工作评价激励办法很好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促进了我校科研成果的产出。众所周知,科研成果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科研激励政策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高校科研的发展处于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当前,高校普遍采用依据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激励,而这种科研津贴的激励方式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失效性。当一个教师的职称不再变化时,其科研津贴就是一个固定值,这时科研津贴就从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必须注意不要使激励因素转化为保健因素,并尽可能在保健因素中挖掘激励的成分,使教师的经济收益与其科研工作绩效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激励的作用。时下,高校科研工作评价激励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物质激励是双刃剑,可以引导教师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也会导致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高校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科研工作评价激励机制。此外,目前高校首先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高校在注重高校排名时,强化了科研优势学科的发展,而一些相对薄弱新型学科、基础学科或公共科目却难以得到较快提升。其次,存在教师影响力不均衡的情况。“211”以上的高校,教师影响力普遍不均衡。随着国家各类人才项目的进行,高校里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百千人计划等各类头衔的人才。这些人才作为高校里教师的杰出代表,高校在制定相关科研工作激励机制时,可以适当加大他们的权重,但必须顾及广大教师的工作激情。因为高校的科研激励政策不是为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团队和某一人而制定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高校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科研和投身科研工作。因此,学校在制定科研激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科分配、教师结构,认真听取广大教师意见,不能一味地求“精”,而不去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否则不仅不能对广大教师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加剧教师科研惰性的产生。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的环节,通过这种改革,来修改、补充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丰富管理学知识体系。科研激励改革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教职工开展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积极性,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教学环境和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研激励机制,全面促进国家科研水平和社会发展。科研激励机制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机制,重视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对高校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机制是形成竞争机制的前提和条件,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就必须对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