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扁鹊见蔡桓公》《卖油翁》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25《扁鹊见蔡桓公》26《卖油翁》25《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三维目标:1.领会故事的寓意,能联系生活懂得讳疾忌医的危害和防微杜渐的重要。2.了解本文运用对话发展情节,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情态的特点。3.进一步训练比较阅读的能力。4.掌握“间”“疾”“走”“属”“请”“索”等常用实词和“甚”“奈何”等常用虚词的读音和意义。教学重难点:1.几个有难度句子的翻译、理解: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积累“间”jiān、“疾”、“居”、“还”、“故”、“使”、“益”、“遂”等文言词汇。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韩非子(公元前1280——前233年),韩国公子,战国末年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的观点“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二.读课文,扫清字、词、句障碍。1.古今异义:2.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文言词语:复:再一次,又。现在常用词语如:“旧病复发”、“死而复苏”等。益:更加。现在常用词语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日益严重”等。及:达到。现在常用词语如:“及格”、“来不及”等。索:找到。现在常用词语如:“索取”、“检索”、“搜索”。3.现在基本不在使用的文言词语。使:派是此:因此遂:于是4.通假字“通假”主要是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经不同音了。“汤”同“烫”:用热水焐“齐”同“剂”:火剂汤“还”同“旋”:回转、掉转5.难译的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译: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译: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药)是没有办法的。(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译:(桓侯的病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三.内容讲解:课文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扁鹊后于蔡桓公,不是同时代人,扁鹊不可能给蔡桓公看病。这就是所谓“喻志”,用比喻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教训和启示是明显而深刻的:“防患于未然”,不能讳疾忌医。小事、大事、国家事都是这个道理。课文是通过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与蔡桓公的“四忌医”而展开故事情节的,着重刻画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文章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第二句“桓侯又不悦”)写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并且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时,“立有间”,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也是从侧面衬托出扁鹊医术的高超,察微知渐。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感受:“寡人无疾”,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还说医生“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但扁鹊履行医生的职责,一而再,再而三地指出桓侯的病已从腠理侵入到肌肤、到肠胃,“不治将益深”,但桓侯仍然固执己见,讳疾忌医。第二层:(从“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文章条理清楚,层次紧密,叙述集中,语言简洁生动。对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说法:(1)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记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2)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3)《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