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新课标《王几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2、概括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3、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布置课前预习: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2、默读课文,了解内容(1)快速浏览全文,思考:第一次几何课上,王老师有哪些表现,学生又有哪些反应?(2)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四、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并连词成句:绰号(chuō)弥勒佛(mílé)铁杵(chú)铭记(míng)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洗耳恭听:专心地听。(二)一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老师表现学生反应王老师挤进门,快速站到讲台上。大吃一惊,更安静了。王老师一言不发,哑笑了两分钟。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王老师在黑板上反手画了一个圆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惊讶王老师写出自己的大名。被镇住了,大气也不敢出,一个个睁大双眼,屏息静听。王老师写出并介绍自己的绰号。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王老师请大字上台画圆和三角形。同学们轮番走上讲台,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王老师告诉大家学习的道理。满课室鸦雀无声。(三)二读课文,回答问题:1.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同学们明白,画图是几何科的基本要求,激发同学们对几何学习的兴趣,通过请同学们上台画图,让同学们明白:看似简单的画图并不容易画好,老师之所以能够把圆和三角画得又标准又好看,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从结构上看,既是对前文的顺承,也是为后文铺垫,引出下文。从内容上看,老师让同学们画图,比较中学生发现,画图并不容易,从而对王老师充满敬畏,自然就认真聆听他的结束语,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明白学习的道理。2.“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四)三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段):写上课前,同学们对几何老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第二部分(3-2段):写王老师上的一堂别具特色的几何课。第三部分(29段):补充交代王老师和"我"父亲的关系。文章主要内容:写王老师上初一第一节几何课的情形。(1)王老师在黑板上反手画圆和等边三角形。(2)王老师写出自己的大名。(3)王老师写出并介绍自己的绰号。(4)王老师请大家上台画圆和三角。(5)王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关于学习的简单道理。(五)赏析课文::请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例1:第五段中“他脸上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师爱笑、幽默的性格特点。例2:第8段中“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的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篮球大的圆,紧接着,又反手画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我觉得这一句话有几个词用得好,“反手”是反过手来,“徒手”是不凭借工具“等边”突出三角形的标准。由此可见王老师绘图技术高超。例3:第9段中“那生动地站在黑板上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站”表现了黑板上的图形标准、好看,暗含了赞美之情。例4:第16段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并希望学生以绰号相称.。既表现王老师的幽默,又表明老师非常熟悉学生的叛逆心理。这种方式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调动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