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古人送别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对议:送别诗的常见情感要求:结合初高中诗歌来分析组议:①诗歌内容的解读②题干的分析③答案的组织展:①送别诗的常见情感②题干的分析答案的组织送别诗中常见的时间意象:傍晚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柳州与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与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黄丞相:西汉诗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他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1)本诗化实为虚,想象与朋友分别后路途中的情景。“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笔姿灵活。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遇离别的友人生死不渝的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2)既表达了与朋友依依惜别时的伤感,也表达了自己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的生死不渝之情,基调伤感。送别诗的情感:哀伤凄婉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送别诗的情感:慷慨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送别诗特点•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检送别诗常见情感要求:结合具体诗歌回答鉴赏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与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最后,离别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