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1、了解卞之琳的生平及创作。2、赏析《断章》。——《断章》解析(1910—2000)现代诗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版。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十月三日第一节:(一)画面“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二)哲学沉思: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第二节(一)画面: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二)哲学沉思: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此诗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互此诗着重强调的是世间万物互为依存、耦合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宇为依存、耦合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宇宙间事物既各有其独特性又复彼此圆融宙间事物既各有其独特性又复彼此圆融的哲理感悟与理想企盼,它所推许的是的哲理感悟与理想企盼,它所推许的是一种有机且有情的大宇宙观以及“与天一种有机且有情的大宇宙观以及“与天地参”的天地境界。地参”的天地境界。《断章》中心意蕴《断章》中心意蕴前后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对举互文“淘洗”了个人感情,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淘洗”与诗的“非个人化”•11..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与电影蒙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体现出一种现代太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体现出一种现代意识(新的时空观与新的感受方式)。意识(新的时空观与新的感受方式)。•22..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蕴,使传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蕴,使传统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戏剧性处境”统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戏剧性处境”融为一体。融为一体。•33..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