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成语?•1、成语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新华社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面对全台湾义工进行演讲时,称赞义工的善行为“罄竹难书”,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2、成语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中央台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比赛中,一位参赛歌手的唱功赢得了广大评委的一致称赞。随后,著名学者余秋雨向她提出了一个成语题:请解释“杯水车薪”的含义?该歌手想了半天,解释如下:“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发的工资,比喻贪婪刻薄、吝啬之极”。于是,该歌手在评委心目中的形象急转直下。最终与决赛失之交臂。悠悠成语,融贯千载。言简意赅的成语是传递中华文化信息的桥梁,浓缩历史精华的成语是保存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规律总结:成语是高考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1道题,考的是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成语或熟语试题整体难度较低,容易得分,所以这个考点应从容对待,扎实复习。熟语总的来说,考得极少,而且这些熟语在各省都应是常听说的,一般都知道意义,所以重点仍在成语。规律总结: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仑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高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规律总结: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出现另和种含义导致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其它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仍可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掌握高考试题错误用法的规律对答题大有帮助。•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地,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到了傍晚,因为假日的关系,餐厅家家鸠占鹊巢六畜兴旺,所以妈妈带著我们孟母三迁,最後终於决定吃火锅。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十面埋伏的女服务生们四处招蜂引蝶,忙著为客人围魏救赵,口蜜腹剑到让人误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饥不择食的我们点了综合火锅,坐怀不乱的爸爸当头棒喝先发制人,要求女服务生,快将狡兔死走狗烹,因为尸位素餐的我们一家子早就添油加醋完毕,就等著火锅赶快沉鱼落雁好问鼎中原,可惜锅盖太小,有点欲盖弥彰。汤料沸腾後,热得乐不思蜀的我们赶紧解衣推食好大义灭亲上下其手,一网打尽捞个水落石出。(一)一叶障目望文生义•熟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99年)•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句中误解成了美好之意。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04年北京)•文不加点:“点”是“涂改”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2004年广西题)•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此处误以为是进入危险境地。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04年辽宁卷)•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用在句中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导致褒贬失当。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