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年第期‘色垂尝衷替厂之衣拼境养撑式初步构卿江汉石油学院马成松许成祥刘昌明建筑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从一进校就应该注重树立他们的工程意识,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把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把校内实践环节向社会工程实际延伸。为此,我们提出了“工学交替”合作培养建筑工程专门人才的模式。其要点是实行双边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两个基地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指定双方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采取工学交替校内教学和现场工作交替进行。上述设想,简称“工学交替”式培养人才模式。一、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工程设计是以完成某项工程任务或生产某一工程产品为目标,以反映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手段、规划和构思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和部署、用以指导工程实践这一创造性劳动过程的概称。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先进性等特点,是工程的灵魂。针对近年来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淡化的倾向,国家教委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但具体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仍处于摸索阶段。我们认为,进行“工学交替”培养建设工程专门人才的改革探索,是从时代需要的高度、社会需求的广度、专业建设的深度来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是有社会效益的。具体说来,是基于以下考虑、立足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对我们发展“大教育”、探索新模式提出了课题。下一世纪我们将生活在高度科技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协同化的社会中,新的环境会使按旧有模式培养的人才面对社会的高度发展而束手无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是另一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也只有把教育看成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才能实现。教育不再为学校所垄断,教育是各种信息与知识的综合应用,其中也包括我们在“产学合作”中从社会和生产部门所吸取的营养。让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信息,学会学习,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立足于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学生的“工学交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实际,了解工农,可以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认识国情,领会党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政策,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些收效,关在学校闭门读书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立足于缩短学校培养人才与现场需求的差异学生多次到现场实践,了解社会、认识自己今后的工程环境和条件,了解了自己今后的工作特点和性质,便于他们按现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学习的知识,以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近年来,我们也广泛地收集了现场工作的毕业生的一些反馈意见,他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现场需求的差异,这也使我们迫切感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立足于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机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为重要。因为大学毕业生继续学习的路很长,他们必须在毕业前学会自主学习,才能适应毕业后社会深化改革、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才能在高质量的白主学习中能动地吸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成为高质量的人才。接触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造欲,使在校学习过程更为能动化。二、实施“工学交替”的可行性、实施“工学交替”的难点在合作企业一方。即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参与度”。企业有自身的工作特点。与学校周期不一定“同步”企业属生产型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依据,这样“工学交替”就存在着一个相互协调问题。通过厂校合作,在油田,地方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订立相应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共同指导,企业是有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的。事实上,我们建筑工程专业多年来到油田和地方实习、毕业设计得到了企业的大力帮助,说明合作办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