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新人教版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2、体悟“我”的“讨宽恕”和小兄弟的“全忘却”之中所蕴含的兄弟情。教学方法:阅读法,情感体验法,情境还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拟抓住兄弟二人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矛盾冲突的主线,以品味语言为形式,以体味亲情为目的,展开教学流程。教学步骤:一、设疑导入(上课前用PPT展示一段材料,板书“风筝”),刚才我们大家所看到的这段材料是鲁迅先生1919年发表的一篇以《我的兄弟》为题的散文,1925年,鲁迅先生又写了一篇以《风筝》为题的散文,经过预习,大家会发现,这两篇散文是在讲同样的事情,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驱使鲁迅先生将同样的事情叙述两遍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二、阅读探究1、(手指向板书“风筝”)说到“风筝”,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时的感情是什么?(设想:回答可能是“喜欢、高兴、喜悦”等),那么,鲁迅先生在自己故乡时,对放风筝的态度是什么呢?请大家找到描述鲁迅先生态度的词语。明确:不喜爱、嫌恶。“嫌恶”,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讨厌、厌恶”。所以,他是“厌风筝”。(板书:厌风筝)PPT所展示的资料:《我的兄弟》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2、为什么哥哥对风筝的感情是“嫌恶”的?明确:“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放风筝益智健身,在鲁迅眼里却是没出息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请大家看PPT。出示背景资料:“鲁迅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从七八岁开始,鲁迅还按照祖父的指点,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鲁迅传》(刘再复著)师:因此,你觉得在鲁迅眼里,什么是有出息的呢?明确:读书、学习师:也就是说他希望弟弟能够多读些书,能够有出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哥哥对弟弟的什么感情呢?(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关心”、“爱”等字眼)明确:爱师:鲁迅之所以如此厌风筝,从另外一个层面实际上是爱弟弟,所以,他对风筝越厌恶,他对弟弟的爱就越?(学生此时肯定能答出“深”)所以,我们称之为:“厌之愈深,爱之愈切”。(板书:厌之愈深,爱之愈切)3、哥哥对放风筝是如此嫌恶,弟弟对放风筝又是什么态度呢?(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喜欢,最喜欢)明确:喜欢师:所以,和哥哥相反,弟弟是“爱风筝”。(板书:爱风筝)师:那么,你能找出表现弟弟“喜欢”风筝的语句吗?(学生答)明确: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出示该段文字的PPT)师:很好,所以你们觉得,弟弟对风筝的态度不但喜欢,而且达到了什么程度?(设想:学生能回答出迷恋、痴迷)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出弟弟迷恋风筝的词语吗?明确:呆看着、惊呼、跳跃师:短短的两句话出神地刻画出弟弟痴迷于风筝的情态,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语言造诣。4、哥哥如此嫌恶,弟弟这么迷恋,弟弟有没有因为哥哥的原因而从此不再触碰风筝呢?明确:没有师:那他做了什么事情?明确:做风筝(板书:做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