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摘要:甘草的别称较多,有国老、美草、蜜草、甜草等。明代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药,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经。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同热药用之可解热,同寒药用之可除寒,补而不峻,泻而不速。其趋向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势,堪称药中之良相。在中医界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可见甘草应用之广。关键词:甘草;本草;药膳一、甘草用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是远古“饥饿时代”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在远古时候,人们最常见的病是“中毒”。治中毒什么药最好,甘草。孙思邈说:“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也就是说,甘草入药,最早是用来解毒的。后来,人们发现甘草不仅能解食物中毒,药物中毒,还能治人体自身产生的火毒,如《伤寒论》以甘草汤治咽喉肿痛,河南名医蔡福养的经验是:“《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因此,咽痛是甘草所主治之证。这种咽喉的疼痛感,多伴有干燥感、热灼感,局部多充血、红肿。凡见此证,均可大量用之。”此外,《金匮》《寿世保元》上用它治肺痈,《疡医大全》上用它治胃痈,《圣济总录》上用它治乳痈,都是利用甘草清热解毒的作用。现代临床上也一再证实了甘草的这一功效,有报道其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慢性活动性乙肝等。中药治病,从某种角度说,毒性就是药性,没有毒也治不了病,所以在治病的同时,也常常带来了一定不良反应,这是使人很烦恼的事,后来发现加入一味甘草,副反应没了,疗效也不减,人们把甘草的这种功能就叫作“调和百药”。这种调和百药,实际上还是甘草解药毒的作用。最终就形成了几乎每个中医处方最后一个药都是甘草。二、甘草方子分类甘草在一张处方中,往往是最后一味,最后一味都是佐使药,那么,甘草为“君”的方子还有吗?当然有,只要学过中医的人,一般都会想到“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可治心动悸,脉结代,多少年来,后世不少医家都验证了它的疗效,而且在现代中医临床久用不衰,正如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先生说:“我院内科94岁高龄的许公岩老大夫,治心律失常的脉结代,常用炙甘草30克,病人服3~5剂可获惊人的满意疗效。”炙甘草汤目前已几乎成了治此种心脏病的特效药,特效药就是治病药。由此就涉及到“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的问题。现在的中医教材中强调“辨证论治”太过了,给学生的印象是中医就是“辨证”,西医才讲“辨病”。错了,中医怎么就不辨病呢?《金匮》上讲的就多是“病”,“青蒿素”靠的是“辨证施治”发明的吗?《肘后方》上治疟只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也是治“病”吗。甘草为“君”的方子,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辨病施治。比如上面说的甘草汤治咽喉肿痛,甘草也是君药,也是治病。此外,还有脏躁用甘麦大枣汤,止痛用芍药甘草汤,咳嗽用复方甘草片等等,都是类似情况。据有的专家挖掘,甘草还可辨病施治治疗呕吐、便血、肺痈、胃痈、羸瘦等,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在辨病施治的思路下,深入研究。蔡福养老先生说:“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唐代的著名方书《外台秘要》就记载用小便煮甘草数沸服,治疗大人羸瘦。《证类本草》记载用甘草粉蜜丸,可以治小儿羸瘦。所以,久病迁延,体质羸瘦者,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另一个客观指征。以羸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阴虚久咳、肾阴虚鼻藁、糖尿病伴有声带松弛者等,可大量使用甘草。”真可谓是真知灼见,甘草能治疗哪些“病”,有待于整理。三、辨证施治用“甘草”的指征在讨论完上述二个问题以后,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甘草被公认为“补气药”,当然就是补中益气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子,一个是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注意是“四”君子,甘草在此可不是佐使药,而是与另三味药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