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工作成效与作法1.不断深化预案体系建设。我市高度重视预案制订、落实和完善的“三结合”,不断提高预案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编制市级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2个、部门预案75个;县市区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865个;乡镇应急预案210个,社区应急预案719个。街道社区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了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等22个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54家市应急委成员单位以及部分市直单位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专班,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机构组成人员;全市11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基本落实了“五个一”的要求,即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划拨一笔工作经费、建立一套运行机制、确立一个工作目标,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3.稳步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启动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目前,11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均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并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从队伍组成、职责任务、机制建设、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和具体安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深入。初步统计,市直单位上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7支,总人数1398人;各县市区上报专业应急队伍90支,总人数6545人,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负责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为高效、快捷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不断完善应急机制。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和风险分析评估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全面提高了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公安、水利、森防、卫生、气象、地震、人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正逐年扩大。通过“乡村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和“市州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为群众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5、扎实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类事故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各地共组织各类演练653场次,涉及到地震、卫生、消防、防洪、环保等多个领域。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防灾应急知识宣传周”、“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6、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以“一网五库”(电子政务专网,专家库、救援队伍库、物资库、电子预案库、风险隐患数据库)和“615”应急管理基础工程,即是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部门(系统)、一个乡镇、一个社区(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作为示范点,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稳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二)存在的问题1.应急运行体系建设不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短缺,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协调、配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有待完善。一些专项预案的针对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