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西方文化及都市化进程的影响和国民自身的思维误区,成为制约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寻求发展路径具有积极意义。以教育为引导,激发大众传承内动力;激励传统文化创新,打造代表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品牌,以及创新传播手段,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一、当下的困境当下人们生活在现代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中。人们的生活观念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他们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哪怕身处同一文化体系,人们所接受的文化在量与质上均有差异。加上,人们因阅读、迁徙、人际交往等途径接触并了解到另一种文化生活时,人们之前习得的文化“冰山一角”在其他文化冲击下而变得动摇,不少人在国家和民族之外寻找身份认同,于是传统信仰开始动摇,固有价值秩序开始瓦解。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文化策略向他国渗透。美国文化批评家杰姆逊指出,第一时间掌握文化输出主导权的国家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化机器中,强制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当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实力相对弱势,文化上往往处于被动和受冲击的状况,西方话语的强烈攻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力缺乏突显,传统文化传播中自我边缘化和自我矮化,成为其他文化价值上的贴附,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失去自觉与动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阻滞。都市化进程的加剧,国民的观念发生转变,不少传统文化正在不断丢失。科技发展,必然促使文化传播更为快捷,观念的传输更为隐蔽。西方电影紧抓大众眼球,猛烈冲击国人的审美习惯及人生观;通俗小说,肥皂剧,1动漫,流行音乐等快餐文化充斥人们的视听感官,迎合大众口味;欧美国家利用或显性或隐形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维护其文化地位。于是,不少国人在生活、思维、行为举止上被逐渐渗透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认可度逐渐被削弱。中国积贫积弱的近代史,长期受屈辱的历史处境,造成大众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发生历史巨变。但国人仍难以去除在文化上缺乏自信的烙印。早期,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把文化发展放在一个较为不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国人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课程。加上,我国文化立法相对滞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侵袭,造成部分优秀图书“难产”,以致缺乏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同时大众又被缺少文化内涵的低俗图书包围及网站上不健康的内容所充斥,导致国家对传统文化宣传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这些严重影响大众的人文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今,社会流动频密,价值分化严重,不少国人以各种变异的方式继续延续着文化上的不自信。在现代技术与文明的冲刷下传统文化被瓦解速度加快。不少人分不清哪些传统是可秉承的精神,哪些又该接受现代价值的淬炼。在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下,坚守并弘扬发展自身传统文化愈显紧迫且现实。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积淀了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议上习总书记指2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化具有渗透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自觉认同并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如同接力棒,只有来自民族内部的接力者才得以传承。若让大众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弘扬,自信传承的行为,必须让其真切体悟中华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