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株洲市九方中学李佳马小丽是老马的独生女,四年前考入岳麓山下的一所211重点大学,从此成为老马的亲密“校友”。四年弹指而过,即将毕业的马小丽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为帮助女儿顺利就业,老马在家庭内部召开了“就业分析”研讨会!就业现状分析老马的指导思想小马对策给我的启示1.2014年大学毕业生将突破700万人,超越2013年成为史上“更难就业季”。2.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同时并存;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公开表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含金量太低”。1.一个白领岗位常常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2.职业期望值很高,基层岗位、偏低的薪酬不愿去干,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管理岗位、领导岗位又不符合要求,就业“高不成、低不就”。1.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只有1%左右,同美国的20%相比,差距甚大。2.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实现就业成为潮流,网络经济开辟了更多的就业途径,“网店装修师”、“代秒”等让人耳目一新。树立竞争就业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树立职业平等观——不歧视任何正当职业。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就业。在和马小丽的深入探讨中,老马不禁感慨“生不逢时”,马小丽揶揄他道,“那是因为您没尝过找工作的滋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体制,包揽一切,人民只需要服从国家安排。“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世纪80年代,高校实行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统包统分”。“考大学等国家分配”。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多于从前,可选择的就业面也越来越宽。“自谋职业”。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对比60、80、90年代的就业模式,谈谈老马为何感慨“生不逢时”?2.“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就业观”(就业观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此你有什么启示?1.对比60、80、90年代的就业模式,谈谈老马为何感慨“生不逢时”?2.“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就业观”(就业观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对此你有什么启示?与70、80年代的“包分配”相比,90年代的大学生需要“自谋出路”;小丽认为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老马则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你怎么看?课后思考: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