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从实施到现在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转变,课堂活跃了,学生自主了,但也不乏浮躁与肤浅,吵闹与无效,教师的课堂形式的东西多了,有时为了迎合课改的口味而去做,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基于我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为了使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今天借助学期初备课的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下《当前全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滞后。有的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在教学岗位练兵中,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图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成故事课,忽视了本学科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达到学生获得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政治课,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既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有时是“批评加自我批评”的“整风课”。有时是“表扬加自我表扬”的“表功课”。凡此种种,其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情、实践性融为一体。二、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根据课标要求,品德与生活(社会)要体现生活性和活动性,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标。例如:我在新民曾听一位老师讲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我看我自己》一课,该课以及该课所在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不相同;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选择(这个目标很重要,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社会性),老师在教学时,前面部分都做得非常好,通过学生根据同学的特点猜猜他是谁,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圆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给相同的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等活动,由此扩展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外貌不同、性格不同、思维不同、审美不同、价值观不同,营造了很好的学习研讨氛围。然而,很遗憾老师没有在这氛围中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探讨:“我们该怎样对待别人的不同”?这一目标话题教学就此结束。像这种情况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落实目标,或是目标的落脚点没有找好。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随意性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准确、合理,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的活动照搬,根本就没有去想该活动设计的目的意义何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四、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缺乏实效性,具体表现为:1.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后面会我着重讲一下怎样开展小组合作这一问题)2、评价缺乏实效;3、创设情境缺乏实效;(有的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情境发挥不了作用,只充当了课堂中的过客;还有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生搬硬套)4、多媒体运用缺乏实效;(一)处处滥用。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可有的老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