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草船借箭》说课稿组别:语文三组授课教师:蒋仕春指导教师:刘丽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尊敬的指导教师及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一、说教材本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情节改编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情节环环相扣,人物个性鲜明,刻画栩栩如生,结尾与开头照应,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二、学情分析:通过课前熟悉学生,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对《三国演义》有一些了解有的读过少儿版,有的看过电视剧。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的感知了文中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主要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的兴趣。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本单元及本课教学内容和对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交流讨论,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说教学重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说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懂得地理知识,善于利用地理知识。四、说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思路:回顾导入,切入中心----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复述课文,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名著,体验名著的魅力。(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激发兴趣。1、昨天大家初步学习了《草船借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出自于他的对手周瑜之口。(卡纸出示这句话,后齐读)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设计意图:本节课以文中的中心句,也就是故事的结果“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导入,简介明了,直扣文章主题。(二)探究课文,感悟“神机妙算”。此环节,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诸葛亮神机妙算,主要表现在那些地方勾画出相关语句,再和同桌交流交流体会。为后面感悟“神机妙算”做好铺垫工作。根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从知天时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借箭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难点。抛出探究问题:那天的天气怎样?可能是凑巧赶上大雾天气?诸葛亮见到这样的天气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要求学生用联系上文的方法,找到依据。预设:从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找到相关句子。在找依据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感受诸葛亮对时机把握准确。所以才敢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师小结:三天前,诸葛亮就算出第三天会有大雾,果然第三天就有大雾。我们要知道三天后的天气怎么办?(看天气预报)当时有没有天气预报呢?这说明了什么?或者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更加叹服诸葛亮的博学多才、神机妙算。2.从懂地理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创设语境:诸葛亮算好了天气,他又是怎样借箭的呢?重点指导理解诸葛亮借箭安排的巧妙:句子一: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为什么这样做?)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他为什么这样做?)当学生不能理解时,利用诸葛亮“借”箭安排演示图帮助理解。教师创设语境:他们返回的路上顺利吗?句子二: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