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学校东兴中学主备人王盛游王艳丽商太霞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认识过平行线、相交线,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习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合情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受到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和作用;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增加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互余角、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2.能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3.通过概念性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1.从丰富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概念、性质产生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性质的发现与运用,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分工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品尝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重点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性质。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性质获得的过程。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情境探索学法自主合作、观察、讨论教具多媒体学具练习本,笔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个人补充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特点通过图形,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与补角,知道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练习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明确本节课学习目的出示目标,有目的学习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的过程。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其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模拟实验反射角反射角==入射角入射角入入射射角角反反射射角角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法线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探索发现33441122CCAABBDDEEFF1.1.在本图中,还有哪些角在本图中,还有哪些角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为余角?互为补角?互余的角有:互余的角有:∠∠11与与∠∠33,,∠∠22与与∠∠33,,∠∠11与与∠∠44,,∠∠22与∠与∠4.4.互补的角有:互补的角有:∠∠33与与∠∠ABFABF,,∠∠44与与∠∠CBECBE,,∠∠33与与∠∠CBECBE,,∠∠44与∠与∠ABF.ABF.探索总结33441122CCAABBDDEEFF2.2.除了除了∠∠1=1=∠∠22外外图中都有哪些相等的图中都有哪些相等的角?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角?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答:答:同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①①∠∠3=3=∠∠44 ∠∠1=1=∠∠22∠∠1+1+∠∠3=90,3=90,∠∠2+2+∠∠4=904=90∴∴∠∠3=3=∠∠440000②②∠∠ABF=ABF=∠∠CBECBE ∠∠3=3=∠∠44∠∠ABF+ABF+∠∠3=180,3=180,∠∠CBE+CBE+∠∠4=1804=180∴∴∠∠ABF=ABF=∠∠CBECBE0000沙场点兵((11))3030,,7070与与8080的和为平角,所以这三个角互余(的和为平角,所以这三个角互余())((22)一个角的余角必为锐角。)一个角的余角必为锐角。(())((33)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44))9090的角为余角。的角为余角。(())((55)两角是否互补既与其大小有关又与其位置有关()两角是否互补既与其大小有关又与其位置有关())00×√×××互余与互补是互余与互补是指指两个角两个角之间的之间的数数量关系量关系,与它们的,与它们的位置关系无关。位置关系无关。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000000引申新知在这里,以模拟实验的形式,给出了光的路线。学生小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