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备课时间:2014年2月16日第周星期日(一)课题2.桂林山水(二)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设想重点设计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难点设计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具投影仪、投影片课时设计2课时教法设计1、以朗读代替讲解,欣赏桂林山水的美。2、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最后一段展开想象,谈感受。学法设计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邓晓婉同学吗?今天我们就去她的家乡桂林去看看吧!(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2、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板题、读题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3、学生质疑问难。三、整体感知、理顺文章结构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学生试说图意。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4)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齐读课题桂林上水2、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桂林的山水吧!二、学习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2、学习课文第一段。(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6)指导朗读4、学习第三段。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