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数感《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1、认识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同时,数感的建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需要;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例如:卫星运行时间一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又如:“小丽一家三口人从北京到广州去旅游啦!北京与广州间的铁路长是2294千米。火车平均每时行驶110千米,已经行驶了18时,现在火车在哪个城市附近?”学生可以依据书中的情境图,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地理解和认识事物。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策略,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解固定的模式化的问题。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2、在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总复习中的第10题根据下面的算式编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9.6-1.648×1.5762.4+7.628.95÷5根据学生的作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1、“9.6-1.64得数是多少?”这种学生不能联系实际拓展想象空间,是完全没有数感的一类;2、“我买了1.57千克的苹果,苹果的价钱是每千克8元,一共要多少元?”这种学生有相当好的数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学问题,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算,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针对这一点,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在我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严重的误区。教学时,我比较强调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对“算理”进行严谨的口述。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8.5÷0.5=?”总是强调学生“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看成‘85÷5’”。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知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从而贯彻落实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标准》精神。数感是一种内隐的、非结构的程序性知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新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寻找各种着眼点,用多种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