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研究——以沙颍河水系澧河为例[摘要]现行法律针对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法律机制进行了规定,在实践中的制度效果却有限,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官方污染治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法律机制进行研究,找出完善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的方法:首先,介绍澧河污染现状;其次,调研澧河污染防治法律机制运行现状;最后,结合实践和科学理论,提出完善澧河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的建议。[关键词]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澧河一、引言陈湘满称,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难治理,和流域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淮河流域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在三江营南流入江,北流入海。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约200米。总人口为1.65亿人,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淮河流域沿海还有近1000万亩滩涂可资开垦。地表水6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374亿立方米,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为854亿立方米。干旱之年还从北引黄河,南引长江进行补充水源。境内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发展农业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在河流生态研究领域,学者倪晋仁和刘元元(2006)在“河流生态修复”这一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系统探讨了河流系统诸功能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全面论述了讨了原始自然阶段、工程控制阶段、污染治理阶段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和改善等四个阶段的河流特点和治理条件,分析了各个阶段河流系统平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初步建立了河流健康诊断指标体系,提出了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原则;学者汤建中、宋韬、江心英(1998)等从“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的国际经验”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泰晤士河的治理等国际问题,最后延伸至我国河流治理的经验;学者王园欣、左其亭(2007)等研究了“沙颍河河南段水质变化及成因分析”剖析原因。我国学者周兵、杨勇(2016)分别就通第2页共14页过对近5年淮河流域河流水质状况、各省污水排放情况的对比分析,剖析淮河流域治污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法规多、法律少,权威性不强;刑法相对虚化;重视城市污染法规建设,忽视农村污染防治;重经济处罚,轻刑事处罚等.并据此提出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从立法改进的角度看,应遵循事前控制与事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强化国家干预的原则;从立法创新和完善的角度看,赔偿责任界定应清晰、赔偿限额应明确,应更加注重对重污染事故责任主体的刑事和民事责任追究。学者郝天奎于“推进流域立法为淮河流域综合规划实施提供法律支撑”总结淮河流域水法规体系现状及剖析流域立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流域立法框架、提出重点领域研究内容,以推进淮河流域立法工作。上述书文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方面、以及在污染法律治理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但尚未见到对更新问题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并且未将污染治理法律化和常态化。本文试从法学学科角度提出并探讨“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法律机制研究--以沙颍河水系澧河为例”这一议题,文章拟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方法,对淮河的生态环境、特点、发展现状及污染治理法律制度的改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系统的理论回答和制度探索。二、介绍澧河污染现状(一)澧河流域现有面貌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颖河。颍河属淮河的支流。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经周口市、安徽省阜阳市,在寿县正阳关(颖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全长共有620公里。范围流域西北至黄河支洛河,北到黄河南岸,西南与汉水水系的唐白河流域分界,东北与涡河、西淝河水系相邻,南与洪汝河、谷河、润河地区相接壤。而颍河支流的澧河,在河南省中部。因源出山涧,清澈甘醇,故名。古称澧水。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一说南召县老麓山),由西向东,流经方城县、叶县、舞阳县至漯河市区西汇入沙河。河长145公里[2](一说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78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约1/3000。澧河上游为伏牛山的暴雨中心,又多为山区,历史洪涝较为严重,建有孤石滩等多座水库及防洪设施。澧河支流丰富,干江河是其最大支流...